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一節 “新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概述

字體:16+-

“新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產生,有其多方麵的社會因素。

一、教育改革形勢逼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在世界範圍內,由於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經濟的增長,社會民主的逐漸擴大,以及資本主義國家在各方麵反複出現的危機,產生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從而向教育提出了一係列挑戰。這些強勁的挑戰,不但表明教育越來越成為社會和國家的重要領域,而且使發展和改革教育事業成了世界性的潮流。正如人們常說的,到處的教育都在運動之中。不僅傳統的教育甚至教育本身都受到了強烈的衝擊和指責,使得教育越來越被迫進行改革。為教育革新而大膽探索已成為時代的焦點之一,這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顯得尤為突出。

有些“新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也承認資本主義國家的學校教育進行過一些改革,但他們認為,這些改革並沒有促進社會機會均等和個人自由發展的實現,反而使資本主義教育製度更加“合法化”。因此,必須對教育改革進行新的思考。

二、自由派教育理論失靈,激進主義教育思潮興起

無論是以杜威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理論,或者功能主義社會學派的教育觀點,都高度強**育的作用,認為教育可以帶來社會民主、平等和個人自由。它們宣揚“教育是打開通向現代化大門的鑰匙”“學校是平等化者”“教育是變革社會的最好媒介”等。功能主義者還認為,社會中技術尖端程度的提高說明需要不斷延長學校教育的年限,而教育的成就既有助於確保工業化和都市化的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技能和態度得到發展和保持,又能使職業安排、收入和權力的分配有可能得以公正地進行。[1]總之,無論是進步主義教育理論還是功能主義教育理論都認為教育與社會一體化是完全統一與和諧的,而教育變革與社會變革的動力就在於這種統一與和諧。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戰後經濟的恢複和發展,許多國家的教育事業也的確一度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使自由派的理論相得益彰。然而,好景不長,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經濟衰退,各種社會動**迭起,教育部門也開始迅速下滑。不僅學校入學率銳減,輟學率上升,學生學業水平不佳,而且校內騷亂和暴力事件不斷,各種教育改革收效甚微,社會不平等也有所加劇。這種種情況引起了廣大人士對資本主義社會學校教育的反思,對自由派教育理論的質疑。而許多持激進主義觀點的教育學者則紛紛指出,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企圖通過教育實現公平的社會流動和社會平等化,隻不過是自由派教育家的理想。他們認為,與其說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是“平等化”的機器,不如說它擴大和加深了原有的不平等。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隻能是社會不平等的維持者,而不可能成為社會變革的推動者。激進主義教育學者對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的強烈指責和對自由派教育理論的批評,也引發了一些“新馬克思主義”者對教育問題的興趣和關注。

三、“馬克思熱”的出現

“新馬克思主義”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初。當時西歐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的工人革命運動相繼失敗,資本主義社會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這使一些馬克思主義者開始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反思。他們認為,歐洲工人革命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經濟條件不成熟,而在於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不成熟。他們把強調曆史唯物論的馬克思主義稱為庸俗的馬克思主義,而將研究中心從經濟領域轉向意識形態領域。這些人被視為第一代“新馬克思主義”者。

20世紀30年代初,馬克思的一些早期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誌意識形態》等首次公開發表。一些馬克思主義者和西方學者似乎從這些著作中得到了“新”的重大發現,掀起了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但其中許多人主要是抓住經過他們自己詮釋和理解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大做文章。這便是所謂第二代“新馬克思主義”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新形勢進一步引起了西方許多理論家和社會活動家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出現“新左派”運動。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不但在西方出現了所謂“馬克思學”,甚至形成一股“馬克思熱”。這種情況也反映到學校和教育界。“新馬克思主義”一時成為歐洲學生運動的理論旗幟,一些教育學者也積極開展有關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研究。英國的羅·勒斯克和詹·斯科特蘭在1981年再版的《偉大教育家的學說》一書中,不但簡要敘述了馬克思的某些理論和觀點,還高度評價說:“對20世紀的教育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完全不是某個職業教育家,而是一位政治哲學家,即馬克思。”[2]英國教育學者薩勒普(M. Sarup)則認為,當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新探索和做出新解釋的形勢,對如何應用馬克思主義來探討和研究教育學,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3]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西方教育界發表、出版了不少研究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或應用馬克思主義的某些理論分析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學校教育的論著。當然,在對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產生興趣並對其進行研究的人當中,情況是相當複雜的。由於他們各自的立場或研究的出發點和目的不同,或研究的方法不同,或研究的視角不同,因而得出各種不同的解釋,做出各種不同的結論,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觀點。但毫無疑問,這對西方教育理論界是一種重要的挑戰。

“新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就是在上述情況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麵對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各種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及教育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一些“新馬克思主義”者試圖區別於其他激進主義的教育學者,著力應用經過他們“理解”“詮釋”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的某些理論來分析研究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學校教育,提出他們的所謂“新馬克思主義”教育觀。

一般認為,“新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有兩個主要傾向。一是所謂“人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觀,它注重對馬克思早期的、具有所謂較多“人道主義”因素的著作(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研究,強調社會文化教育的相對獨立性,強調個人解放和消除不平等,宣揚通過改善教育和意識形態即可能促成社會改造的理論。二是所謂“科學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或“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觀,它注重對馬克思的後期著作(《資本論》等)的研究,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與“結構”特征,強調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包括教育)的決定作用,認為社會變革的動力取決於社會矛盾和階級對抗的激化。

在上述兩個主要傾向的基礎上,許多當代“新馬克思主義”者都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學校教育的弊病及其與資本主義社會的複雜關係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揭示、分析和批評。但是,由於他們往往各取所需地應用馬克思的某些概念或理論,或因各自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因而,比較具體地說,在“新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中,又表現出不同的教育理論模式。其中有所謂“社會批判理論”教育觀,“再生產理論”教育觀,“抵製理論”教育觀。而“再生產理論”教育觀又可分為“經濟再生產模式”“文化再生產模式”和“霸權—國家再生產模式”的教育觀。

所謂“新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顯然並不表示它對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真的有什麽重大的“創新性”發展。其實,許多“新馬克思主義”者幾乎根本否定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有係統論述的教育理論。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對教育研究的指導價值僅在於其中某些一般的社會理論和哲學理論。因而,他們基本上隻是應用他們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的某些概念,如“生產關係”“社會關係”“經濟結構”“上層建築”“國家機器”“意識形態”“再生產”“異化”等,對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學校教育進行考察和研究。所以,盡管在“新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中也有許多值得重視的思想因素,但從實質上看,“新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是與馬克思主義的許多原理大相徑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