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五節 “新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評析

字體:16+-

從以上各節所述“新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各種主要觀點和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現狀和教育理論研究的某些趨向,尤其是體現了“新馬克思主義”的所謂社會批判特征。

首先,“新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試圖應用馬克思的某些概念或理論來考察和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學校教育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家、社會與教育之間以及教育內部既存在相互協調一致的統一性,又充滿了矛盾和衝突,這對教育變革和社會變革都可能產生新的影響。麵對新情況,一些“新馬克思主義”者重視從實際的教育問題出發,試圖用馬克思主義的某些概念或理論來探討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學校教育,試圖發現新問題,解說新問題。他們的這種用心和批判態度,盡管受到他們的非馬克思主義甚至是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的局限而未能充分如願,而且還可能產生誤導,但它本身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應該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去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學校教育的新情況、新問題,並做出新的理論說明的趨勢。

其次,“新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作為一種社會批判理論,為資產階級教育的階級性質、教育職能和教育中的矛盾等提供了生動的材料,並進行了一定的揭露和批判。

“新馬克思主義”者針對許多資產階級社會學家和教育理論家抹殺或者掩蓋資本主義社會存在階級不平等和階級對抗的事實,而以職業的、種族的和性別的地位差異來取代階級矛盾,並把資本主義製度下的教育美化為一種自由、平等地發展全社會一切個人的個性、促進社會各階層通過“社會流動”而實現“平等化”的手段等觀點,對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如何使勞動者更加異化,使人們受到更為嚴重的壓抑,如何通過學校教育為資本主義製度和階級統治再生產勞動力和生產關係,再生產符合資本和統治階級利益的文化,再生產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霸權”,如何通過教育消除下層階級對資本主義社會種種不平等、不公正的事實的不滿、抵製和反抗等,進行了較具體的揭露和批判。“新馬克思主義”者試圖從不同的角度說明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學校教育不是在促進機會均等、個性發展,而是相反地在加深社會的不平等和人的畸形化,它是維護和再生產資本主義製度的工具。“新馬克思主義”者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與其教育的關係的研究,對當代資產階級教育的階級性質和弊病的揭露和批判,應該說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再次,從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的發展來看,“新馬克思主義”者力圖從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文化學等不同視野去開拓對資本主義社會學校教育的批判研究,有的人還試圖建立新的社會學或教育政治經濟學。他們的研究重點雖然是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學校教育,而且有些人側重從宏觀上考察和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學校教育與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的關係,但是在他們的研究和探討中,不僅為我們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提供了一定的新材料,也為我們多視角地研究當代教育問題提供了一定的新思維和新啟示。

最後,也應該指出,雖然“新馬克思主義”者的某些教育觀點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許多基本概念和原理,如關於國家、階級和階級鬥爭,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意識形態,人的本質和異化等,不是沒有從根本精神上和整體意義上去真正理解和把握,就是借口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情況而蓄意對其進行歪曲,然後再用經過他們詮釋的所謂“新馬克思主義”去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問題,因此,在他們的教育思想和理論中,明顯地存在許多背離馬克思主義或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新馬克思主義”者在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學校教育時,往往庸俗地或歪曲地應用馬克思的某些概念或理論。例如,鮑爾斯和金蒂斯的“經濟再生產”教育論就片麵地強**育與社會經濟結構的“對應”關係,甚至把學校教育完全看成社會經濟生活的“對應性”表現,忽視學校教育的相對獨立性和自主的能動作用,從而帶有濃厚的經濟決定論傾向。而“文化再生產”教育論者則又過分強調學校在“再生產”統治階級文化和意識形態方麵的功能,而對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對文化關係的決定性影響有所忽視。

“新馬克思主義”者在分析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作用時,隻注意到教育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性質,並對這方麵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和揭示,但忽視了教育在傳遞科學技術方麵的作用。這一方麵是由於他們把社會變革的動力歸之於勞動者的意識覺醒,實質上否定生產力的決定作用。另一方麵則是由於他們把科學技術本身和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混為一談,因而籠統地詛咒科學技術越進步越加深入的異化,否定科學技術發展的進步意義。“新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把教育作為意識形態的工具的從屬性絕對化、誇大化,從而否定教育的傳遞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不僅違背曆史事實,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新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者所向往的“社會主義”不過是小資產階級式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大雜燴。他們把社會變革的希望寄托在教育變革上,希望通過所謂民主、平等、人道的教育,能改變人們的心理意識,使人性複歸。同時,又把教育變革的希望寄托於部分教師或知識分子的進步活動上。這就使他們由此提出的一些激進的社會批判理論或教育改革建議不可避免地帶有書生氣,顯得蒼白無力;或者使他們對教育變革和社會變革的出路均感茫然,根本提不出真正科學的社會變革理論和對策。

“新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之所以會在許多有關理論的分析和意見上陷入錯誤或困境,主要是因為他們或者奉行所謂“人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把人性的解放和“人道主義”作為思考教育問題的立足點,或者奉行所謂“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主張,把教育與社會結構的關係簡單化。

[1] 範伯格等:《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教育上的衝突理論》,載《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89年第3期。

[2] 羅·勒斯克和詹·斯科特蘭:《偉大教育家的學說》,1981年英文版.第238~239頁。

[3] 薩勒普:《馬克思主義與教育》,1978年英文版,第1~9頁。

[4] 馬爾庫塞:《工業社會和新左派》,任立編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82頁。

[5] 轉引自歐力同、張伴春:《法蘭克福學派研究》,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第270頁。

[6] 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張峰等譯,重慶出版社1988年版,第3頁。

[7] 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第212頁。

[8] 轉引自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7頁。

[9] G. 奈勒:《現代教育思想運動》,1984年英文版,第173頁。

[10] 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張博樹譯,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頁。

[11] 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第170頁。

[12] 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第204頁。

[13] 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第312頁。

[14] 轉引自俞吾金、陳學明:《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複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99頁。

[15] 哈貝馬斯:《認識與人的興趣》,1971年英文版,第210頁。

[16] 哈貝馬斯:《曆史唯物主義與規範結構的發展》,見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第150頁。

[1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6頁、第634頁。

[18] H. A. 吉魯克斯:《新教育社會學中的再生產和抵製理論:批判分析》,載《哈佛教育評論》,1983年第3期,第258頁。

[19] 傑克·德梅納:《當代教育社會學理論》,1981年英文版,第72~85頁。

[20] 轉引自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第553頁。

[21] 阿爾都塞:《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1971年英文版,第127頁。

[22] 鮑爾斯、金蒂斯:《美國:經濟生活與教育改革》,王佩雄等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2頁。

[23] 鮑爾斯、金蒂斯:《美國:經濟生活與教育改革》,第192頁。

[24] 鮑爾斯、金蒂斯:《美國:經濟生活與教育改革》,第188頁。

[25] 鮑爾斯、金蒂斯:《美國:經濟生活與教育改革》,第17頁。

[26] 轉引自薩勒普:《馬克思主義與教育》,1978年英文版,第171頁。

[27] 鮑爾斯、金蒂斯:《美國:經濟生活與教育改革》,第429~430頁。

[28] 陳列:《“西方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述評》,載《教育研究》,1985年第5期。

[29] 布列克裏、抗特:《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7年版,第212~213頁。

[30] H. A. 吉魯克斯:《新教育社會學中的再生產和抵製理論:批判分析》,載《哈佛教育評論》,1983年第3期,第272頁。

[31] 轉引自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第196~197。

[32] 轉引自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第204頁。

[33] 轉引自G. 奈勒:《現代教育思想運動》,1984年英文版,第188頁。

[34] H. A. 吉魯克斯:《新教育社會學中的再生產和抵製理論:批判分析》,載《哈佛教育評論》,1983年第3期,第259頁。

[35] H. A. 吉魯克斯:《新教育社會學中的再生產和抵製理論:批判分析》,載《哈佛教育評論》,1983年第3期,第260頁。

[36] H. A. 吉魯克斯:《意識形態,文化與學校教育過程》,1981年英文版,第100頁。

[37] 薩勒普:《教育、國家與危機》,1982年英文版,第113~114頁。

[38] H. A. 吉魯克斯:《新教育社會學中的再生產和抵製理論:批判分析》,載《哈佛教育評論》,1983年第3期,第2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