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五節 終身教育思想的理論價值及實踐意義

字體:16+-

近三四十年來,由於國際社會的積極倡導及各國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努力,終身教育理論更趨完善,並已成為世界各國製定政治、經濟、文化與教育的有關方針和政策的主要指導思想。這一思想的提出對當代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教育改革和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終身教育思想的提出是當代教育理論的重大變革。終身教育思想是從當代社會變革對人類生存的挑戰以及人類迎接挑戰的需要出發,在充分吸收現代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行為科學及語言學等眾多學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的。它突破了傳統教育的一般局限性,從更廣闊的社會大背景對傳統教育理論及其弊端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教育做出了詮釋,從而使教育理論產生了一次新的變革。

終身教育思想衝破了傳統教育理論對教育的定義,擴大了人們對教育的研究視野。雖然以往的教育理論工作者將教育劃分為廣義的教育和狹義的教育兩個層次,但在實際的研究中卻往往將重點放在學校教育上,並且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也往往將教育等同於學校教育,以為學校教育就是教育,教育過程就意味著按計劃使兒童在學校中接受文化知識的過程,學校教育的結束就意味著一個人一生所受教育的結束。這種狹隘的教育觀不僅阻礙了個人、社會及教育的長足發展,而且這種理論極大地限製了人們的研究視野,使人們在急劇變革的現代社會中難以找到一個全麵指導教育改革的根本思想,而隻能對學校教育製度、目的、方法及內容等方麵進行一些局部的改革。這些改革雖取得了一些成效,卻不能從根本上迎接和解決當代社會發展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提出的諸多挑戰。而終身教育思想則認為,教育不能僅僅局限於青少年時期,而應該貫穿於人的一生;教育就不應局限於學校,而應擴展到學校以外的社會各個層次和多個部門之中。也就是說,教育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人類自身不斷完善的必要活動。終身教育思想拓展和豐富了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實現了對傳統教育的超越和變革。這一超越開拓了人們的研究視野,使人們意識到當代教育改革是一項全人類的係統工程,必須將某一具體教育問題置身於這一大的係統中去考慮,否則仍然不能解決問題,最終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終身教育思想是推動當代教育改革的一個基本原則。它已貫穿於當代教育改革的各個層麵。它的提出推動了教育實踐的發展,對當代教育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首先,它打破了千百年來學校對教育的壟斷,促進了各種教育形式的發展。終身教育在提倡改革現有學校教育的同時,把幾乎所有形式的教育因素即家庭、社會、工作場所中的學習與教育看成一個整體,一個有機的大係統,在這個大係統中各種教育因素都是人類應付挑戰所不可缺少的,都有自己的重要作用。人們認識到在當前社會中假如忽視其他教育因素,而僅僅孤立地在改善學校教育上下功夫,無論花費多大努力,也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正是在終身教育的影響下,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和團體的高度重視並得到了長足發展,從而為更多的人提供了他們所需要的學習和受教育的機會,提高了人們迎接挑戰的能力,為人類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其次,終身教育推動了學校教育的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說,終身教育是針對傳統學校的諸多弊端提出的。但是,終身教育並不否定學校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學校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係中的主體與支柱的地位也決不會改變。終身教育不是傳統學校教育的簡單延伸、簡單疊加、簡單重複,也不排斥學校教育的存在與價值,而必須內在地包含並以青少年必須接受的學校教育為基礎,是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的一種教育。總之,終身教育主張對傳統學校教育的弊端進行改革,使之與其他教育形式相適應,從而成為終身教育的大係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終身教育同樣是世界各國改革學校教育的基本指導原則。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人們把學校教育的目標從單純地傳授知識轉變到培養適應社會變革的各種能力尤其是學習能力上。因為從終身教育的觀點來看,學校教育僅僅是人們終身學習過程的一個較短的階段,這一階段應為人們走向社會做好準備,因此學校教育不僅應注意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發展自身的多種能力,如學習能力、動手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管理和解決矛盾的能力等,而且還要注意養成個人終身學習的態度、動機和興趣。同時,在終身教育的指導下,學校麵向社會各階層舉辦包括講座在內的各種形式的教育,這不僅滿足了社會各階層人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而且充分利用了學校的各種資源,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社會教育資源的不足。

再次,由於終身教育的廣泛影響,人們已不再滿足於對學校教育進行局部的改革,而是著眼於學校如何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從整體上自覺納入終身教育的大係統中,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靈活,方法更加適當。

最後,由於終身教育思想與實踐的影響,世界許多國家的企業也投入了大量的經費和人力對職工進行各種職業培訓。

可見,終身教育思想對包括學校教育在內的各種教育的影響是全麵而深刻的。

終身教育思想提出將教育貫穿於人的一生的各個階段;主張教育的社會整體性,即打破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間的彼此隔離狀態,把人生各個階段影響人的發展的各種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些思想已被世界許多國家的教育實踐所證明,是具有可行性的戰略決策。事實表明,終身教育已不再是烏托邦式的幻想。《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也指出:“終身教育不是一種遙遠的理想,而是在以一係列強化這種教育需要的變革為標誌的複雜教育環境中日趨形成的一種現實。”[78]但是,終身教育的全麵展開和實現,必然以一係列社會的、教育的物質設施等客觀條件的具備和國家政策決策人、教育工作者與廣大民眾的教育觀念等主觀因素的成熟為依托和基礎。所以,盡管以終身教育為原則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麵進行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這不足以表明,終身教育的思想已不折不扣地變成了現實,或者說終身教育是解決一切教育問題,甚至社會問題的萬應藥,而隻能說,已取得的這些成就隻是向終身教育的全麵實現邁出了一小步。因此,我們既應該清楚地意識到,終身教育的實現必然是一個漸進的、漫長的過程,又要堅信終身教育的前景是極其光明的。

[1] 誇美紐斯:《人類改進通論》,吳式穎譯,見任鍾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覽》,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343頁。

[2] 達肯沃爾德、梅裏安:《成人教育——實踐的基礎》,劉憲之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8頁。

[3] B. A. Yeaxlee,Lifelong Education,London:Cassel 1929,p.164. In Angela Cross-Durrant,“Basil Yeaxlee and Lifelong Education:Caught in Time”,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Vol.3,No.4,1984,p.288.

[4] B. A. Yeaxlee,Lifelong Education,p.39. In Angela Cross-Durrant,“Basil Yeaxlee and Lifelong Education:Caught in Time”,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Vol.3,No.4,1984,p.287.

[5] B. A. Yeaxlee,Lifelong Education,p.129. In Angela Cross-Durrant,“Basil Yeaxlee and Lifelong Education:Caught in Time”,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Vol.3,No.4,1984,p.288.

[6] K. Wain,“Lifelong Edu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Vol.4,No.2,1985,p.117.

[7] E. C. Lindeman, The Meaning of Adult Education,New York:New Republic,1926,p.6.

[8]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57頁。

[9] 菲力浦·孔布斯:《世界教育危機—八十年代的觀點》,趙寶恒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2頁。

[10] 菲力浦·孔布斯:《世界教育危機—八十年代的觀點》,第65頁。

[11]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周南照、陳樹清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38頁。

[12]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22頁。

[13]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24頁。

[14]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33頁。

[15]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16頁。

[16]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15頁。

[17]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16頁。

[18]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44頁。

[19]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17頁。

[20]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31頁。

[21]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88頁。

[22]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144頁。

[23]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44頁。

[24]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119頁。

[25]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142頁。

[26]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65頁。

[27]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49頁。

[28]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128頁

[29]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16頁。

[30]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75頁。

[31]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71頁。

[32]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75頁。

[33]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6頁。

[34]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16頁。

[35]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140頁。

[36]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44頁。

[37]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69頁。

[38]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70~71頁。

[39]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2頁。

[4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6頁。

[4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203頁。

[4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213頁。

[4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16頁。

[4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166~167頁。

[4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118頁。

[46]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241頁。

[4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240~241頁。

[48] R. H. Dave,“Lifelong Education and School Curriculum”,in R. Skager,R. H. Dave,Curriculum Evaluation for Lifelong Education,Hamburg:Pergamon Press,1977,Appendix 2,pp.117-118.

[49] 無論是從翻譯的角度,還是從該書所闡述的思想來看,譯為《學習——財富蘊藏其中》更準確一些。

[50] 雅克·德洛爾等:《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第90頁。

[51] 雅克·德洛爾等:《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第8頁。

[52] 雅克·德洛爾等:《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第90頁。

[53] 雅克·德洛爾等:《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第68頁。

[54] 雅克·德洛爾等:《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第87頁。

[55] 雅克·德洛爾等:《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第75頁。

[56] 雅克·德洛爾等:《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第105頁。

[57] 雅克·德洛爾等:《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第90頁。

[58] 雅克·德洛爾等:《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第11~12頁。

[59] R. M. Hutchins,The Learning Society,New York:F. A. Praeger,1968. pp.134-135.

[60] M. Tight,“The Myth of the Learning society”,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Vol. 43.No.3,1995,p.296.

[61] R. Boshier,Towards a Learning Society,Vancouver:Learning Press,1980,p.1.

[62] M. Tight,“The Myth of the Learning Society”,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Vol. 43,No.3,1995,p.300.

[63] M. Tight,Key Concepts in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London:Routledge,1996,p.51.

[64] 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法國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222頁。

[65] A. J. Cropley,“Lifelong Education:Issues and Questions”,in A. J. Cropley,Lifelong Education:A stocktaking,pp.21-22.

[66] E. Gelpi,“Lifelong Education:Opportunities and Obstacl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Vol. 3,No.2,1984,pp.79-87.

[67] 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第82頁。

[68] P. Lengrand,“Prospects of Lifelong Education”,in A. J. Cropley,Lifelong Education:A Stocktaking,p.28.

[69] P. Lengrand,“Lifelong Education:Growth of the Concept”,in C. J. Titmus,Lifelong Education for Adults:In International Handbook,Oxford:Pergamon,1989,p.8.

[70] P. Lengrand,“Lifelong Education:Growth of the Concept”,in C. J. Titmus,Lifelong Education for Adults:In International Handbook,p.9.

[71] K. Wain,“Lifelong Education and Adult Education-the State of the The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Vol. 12 No.2,1993,p.94.

[72] M. Tight,“Utopia and the Education of Adul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iversity Adult Education,Vol. 33,No. 2,1994,pp.29-44.

[73] M. Tight,“The Myth of the Learning Society”,British,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Vol.43. No.3,1995,p.299.

[74] M. Tight,“The Myth of the Learning Society”,i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Vol.43. No.3,1995,p.302.

[75] 持田榮一、森隆夫等:《終身教育大全》,龔同、林瀛等譯,中國婦女出版社1987年版,第155頁。

[76] 持田榮一、森隆夫等:《終身教育大全》,第156頁。

[77] 赫梅爾:《今日的教育為了明日的世界》,王靜、趙穗生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4頁。

[78] 雅克·德洛爾等:《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第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