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總序05

字體:16+-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在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部隊控製下宣布放棄軍國主義政策,實行和平建設的基本國策。1946年11月,頒布了新的《日本國憲法》,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47年3月,日本國會公布《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貫徹了1946年4月美國教育使節團第一次報告書的指導思想,以美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取代日本軍國主義,為日本教育的改革發展確定了方向。此後,為適應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日本又進行了多次教育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教育思想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美國軍隊占領時期、經濟高速發展時期、20世紀末以來的時期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教育思想的主題是教育的民主化;第二階段在教育思想中出現能力主義和經濟至上觀,教育民主化思潮湧動;第三階段出現了一些麵向世界和麵向未來的教育改革思想。

在20世紀下半期,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思想也有發展。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是印度的拉達·克裏希南(S. Radha Krishnan,1888—1975)的民族民主教育思想,埃及的塔哈·侯賽因(Taha Hussein,1889—1973)的教育思想,以及巴西的保羅·弗萊雷(Paulo Freire,1921—1997)的“被壓迫者的教育學”思想。發展中國家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政策思考,主要表現在建立民族主義的教育、重視教育對發展經濟的作用、關於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的現代化、全民教育思想等幾個方麵。

本書第九、十兩卷論述20世紀外國教育思想的發展,也就是外國現代教育思想史。在20世紀,人類社會與教育的發展大體上可以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標誌,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戰爭與革命為各國政治生活的主題。如前所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和日本都進入了帝國主義發展階段。帝國主義國家間各種矛盾的激化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的爆發。在戰爭的進程中,俄國人民在列寧領導下奪取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列寧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建設,對改革沙皇俄國的教育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文化教育事業提出一些指導思想。蘇俄與隨後建立的蘇聯在教育改革與建設方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教育理論建設方麵取得的成就也是很大的,還出現了幾位具有世界影響的教育家。在20世紀前期,西方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也有很大的發展。西歐新教育運動和美國進步主義運動中,湧現了一大批教育改革家與思想家。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杜威是對這一時期世界教育發展產生影響最大的教育思想家。意大利教育家瑪麗亞·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對世界學前教育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前期,在西方還有一些我們在前麵提到的教育思想流派和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提出的非常卓越的教育思想。這一時期,印度的民族主義教育思想在外國教育思想史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的法西斯教育思想是這些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的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我們是將它作為外國教育史中的糟粕來進行分析和評論的,目的是讓世人引以為戒。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半個多世紀裏,雖然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而是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但國際的激烈爭鬥和地區性戰爭不斷。國家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競爭、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進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心理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廣為流傳,都是推動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重要因素。20世紀先後進行了兩次工業革命,即發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以電力代替蒸汽動力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發生於20世紀中期的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標誌並涉及信息技術等許多領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不但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變革與發展,而且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因此,工業革命對人類的教育提出更新的要求。旨在改變19世紀形成的傳統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西歐新教育運動和新教育思潮與美國的進步主義思潮都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發展的過程中興起與發展起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給人類社會的生產與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並且還將帶來更大的變化。由於現時代在先進的工業領域對生產起決定作用的是知識、信息、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國際上各個國家經濟與軍事實力的競爭變成了人的才能培養、知識更新和教育體製的競爭,因而激發了一些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對於教育問題的思考。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歐美各國、日本和蘇聯都進行了不止一次教育改革,更促進了教育思想的發展。在20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各種流派的心理學與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流傳於世界各國,影響著教育實踐,特別是高等教育內容的改進,並被廣泛地運用於教育研究。各種教育流派相互爭榮,互相滲透,不斷形成新的教育流派。以致可以說,豐富、多元是20世紀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教育科學的急劇分化與融合,教育分支學科大量湧現,也說明了教育思想的活躍與繁榮。

本書第九卷論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外國教育思想的發展,第十卷論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外國教育思想的發展。當然,這樣的分工並不是絕對的,有些教育思想流派雖形成於20世紀前期,但是它們的某些重要的代表人物,例如,改造主義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布拉梅爾德,屬於新傳統教育思潮的要素主義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的科南特、裏科夫、貝斯特等,其活動與著作的發表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兩種教育思潮都是在第九卷論述的。而在第十卷論述的一些教育思想流派的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動卻是在20世紀前期已經開始了。

本書第九卷除“導言”外共15章。其中第一章詳細地論述了20世紀教育思想發展的社會背景,著重論述了20世紀工業化的發展、政治潮流、科學技術進步和心理學發展在教育思想發展和演進中所起的作用。其他各章分別論述和評介了西歐新教育運動與新教育思潮、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美國進步主義教育思潮、杜威的教育思想、改造主義教育思潮、新傳統教育思潮、德國社會教育學思潮、德國文化教育學的教育理論、印度的民族主義教育思想、列寧的教育思想、蘇聯前期的教育思想、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法西斯教育思想、愛因斯坦的教育思想。第十卷也是15章。其中用14章依次論述新行為主義的教育思想、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精神分析學派的教育觀、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存在主義教育思想、分析教育哲學思想、激進主義的教育思想、“新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教育的經濟主義思想、終身教育思想、20世紀後期蘇聯教育及教學思想、20世紀後期歐美的教學思想、20世紀下半期日本的教育思想、20世紀下半期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思想,並對這些教育思想進行了評價。第十卷的最後一章對教育思想的分化和融合做了詳細論述,其中著重論述了教育分支學科的蓬勃發展、元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和教育方法論的演進,並對後現代主義教育思潮、多元文化教育思潮、女性主義教育思潮和後殖民主義教育思潮進行了分析和闡述。第十卷還在“結語”中對20世紀外國教育思想的發展進行了總結,並對21世紀外國教育思想發展的方向做了如下三點展望:其一,關於教育的變革性和戰略性思想及理論將更加受到重視;其二,關於人自身的發展問題將成為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的一個重要聚焦點;其三,關於終身教育的研究將進一步從實踐到理論受到世界各國的極大關注。

總之,本書對20世紀外國教育思想發展的曆史研究和闡述是比較深入和全麵的。對其中的一些教育流派,例如,第九卷中德國社會教育學思潮和德國文化教育學的教育理論,第十卷中的精神分析學派的教育觀、存在主義教育思想、教育經濟主義思潮等,我們學界過去是沒有或很少研究的,本書對這些學派教育思想的論述是有關章節作者研究取得的成果。第九卷中的愛因斯坦的教育思想更是一個全新的研究課題,本書作者在比較深入地研究基礎之上,對愛因斯坦的教育思想進行了論述,是一項十分可貴的成果。本書第九、十兩卷其他各章的撰寫也是在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較之其他著作中有關方麵的論述顯得更加充實一些。

回顧人類教育思想發生發展的曆史,我們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是教育思想的源泉。社會生活發生變化,教育思想必然隨之變遷。外國古代、中世紀和近現代教育思想的特色是各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決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是相互促進的。

第二,人類的教育活動必須符合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教育思想史反映各個時代的思想家對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探討與認識。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是客觀的,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所以,符合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觀、教育思想必然超出時空限製,具有永恒的價值。這就決定了教育思想的繼承性,使某些曆史經驗能為現代人利用。所以,研究教育思想發展史是必要的、有益的。

第三,各種文化、各種教育觀的接觸、交流、碰撞,必然發出火花,推動文化、教育和教育思想的發展、創新,成為教育思想發展的動力。古希臘人隻用幾百年的時間,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哲學派別,創建了比較係統的教育思想,這既是他們民族的特點使然,也是因為他們和古埃及與兩河流域鄰近,易於接受古代東方各國數千年間創造出來的文化科學和教育思想的影響,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探索的結果。而遠古時代從歐亞大陸移居美洲的人種到16世紀還處於十分落後的狀態,結果被淘汰出曆史舞台。所以,封閉自守、拒絕接受新事物必然造成停滯,帶來死亡;改革、開放、接受新事物,發揚好傳統,敢於革新與創造,才是迅速發展之路。

第四,解放思想,獨立思考,敢於打破成規,挑戰權威,突破禁區,堅持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是教育思想發展的生命力。曆史上一切進步的教育家,一切推動教育理論前進的人士都是敢於破舊創新的勇士。

第五,教育思想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單線的,它總是從科學、哲學、心理學、倫理學、邏輯學、社會學、政治學中不斷吸收營養,來豐富自己的理論,所以,教育思想的發展與眾多學科的發展息息相關。

本書是外國教育史專業老、中、青三代相結合,多年研究的結果。本書的總主編除筆者外,還有華中師範大學的任鍾印教授;副總主編有:福建師範大學的李明德教授、浙江大學的金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的單中惠教授、清華大學的史靜寰教授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張斌賢教授。本書第一卷主編是任鍾印、黃學溥,第二卷主編是張斌賢、方曉東,第三卷主編是史靜寰、李淑華,第四卷主編是褚宏啟、吳國珍,第五卷主編是楊漢麟、周采,第六卷主編是朱旭東、王保星,第七卷主編是徐小洲、趙衛平,第八卷主編是單中惠、賀國慶,第九卷主編是吳式穎、諸惠芳,第十卷主編是李明德、楊孔熾。各分卷由分卷主編負責統稿。本書由總主編、副總主編負責審定。筆者在完成總序的撰寫工作中曾得到任鍾印和單中惠教授的大力幫助。

湖南教育出版社為出版我們的這套學術著作,給予了經費資助和大力支持。出版社社長曾果偉先生高度關注本書的編著出版事宜,副社長陳民眾先生親自參加本書第一次編委會討論編寫提綱,龍育群先生多次參加書稿的討論。龍先生和其他許多編輯同誌為本書的編輯加工付出了心血,我們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本書的第一版雖然被認為是一部精品圖書,但其中仍然有些錯誤,而且出版十幾年了,本學科和外國教育在此期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衷心感謝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為我們提供了一次修正錯誤和補充完善的機會,衷心感謝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的陳紅豔同誌和其他許多編輯同誌為本書的再版所做的認真細致的編輯加工工作。

“總序”第一稿的撰寫大約開始於1998年末,2002年2月完稿。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對第一稿做了一些修改。

吳式穎

[1] 斯諾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吳象嬰等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頁。

[2]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賀麟等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9頁。

[3] W.C.丹皮爾:《科學史》,李衍譯,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264頁。

[4] 《科學史》,第264~265頁。

[5] 《科學史》,第367頁。

[6] 《科學史》,第382頁。

[7] 理查德·利基:《人類的起源》,吳汝康、吳新智、林聖龍譯,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頁。

[8]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58~859頁,第989頁,第991~992頁;恩格斯:《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31頁。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991~992頁。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994頁,第989頁。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996~998頁。

[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992~993頁。

[1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859頁;《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3頁。

[14] 以上是有關人類起源初始階段遺留到現在的化石證據和人類係統樹的一種解釋。另一種解釋則可以表述為:在距今1200年前後的幾百萬年間,由於地殼運動引起非洲地形與氣候發生變化,大約在距今700萬年前出現了兩足直立行走的南方古猿阿法種,它是人屬最早物種和南方古猿鮑比種、南方古猿非洲種、南方古猿粗壯種的共同祖先。參見《人類的起源》,第15~19頁,第33頁,以及該書前言第6頁。

[15] 有關能人演化的來源也有兩種說法。這裏有關能人演化來源的表述隻是一種解說。根據有關化石證據和稍加簡化的人類係統樹A式,能人可以說是由南方古猿非洲種演化而成的。參見《人類的起源》,第25~26頁,第33頁。

[16] 赫·喬·韋爾斯:《世界史綱》,吳文藻等譯,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2~73頁;《人類的起源》,第33~35頁。

[17] 《人類的起源》,第35~36頁;《世界史綱》,第77頁。

[18] 《人類的起源》,第120頁。

[19] 《世界史綱》第106~107頁;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上冊,吳象嬰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8頁。

[20] 恩格斯曾以為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經曆了幾十萬年。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989~990頁。

[2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2頁。

[2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3~14頁。

[23] 愛德華·麥克諾爾·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1卷,羅經國等譯,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74頁。

[24] 《世界文明史》第1卷,第44~45頁。

[25] 《世界文明史》第1卷,第50頁。

[26] 滕大春:《外國教育通史》第1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頁。

[27] 維爾納·克納爾:《聖經,一部曆史》,林祀濤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381頁。

[28] 《世界文明史》第1卷,第109頁。

[29] 《世界史綱》,第283頁。

[30] 《外國教育通史》第1卷,第112頁。

[31] 《聖經,一部曆史》,第451頁。

[32] 《外國教育通史》第1卷,第107頁。

[33] 《聖經,一部曆史》,第435頁。

[34] 任繼愈:《宗教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第549頁。

[35] 杜繼文:《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1頁。

[36] 《世界文明史》第1卷,第162~164頁。

[37] 張瑞璠、王承緒:《中外教育比較史綱》古代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3頁。

[38] 《世界文明史》第1卷,第128頁。

[39] 有關米諾斯—邁錫尼文明的特點和興衰演化情況,詳見:《世界文明史》第1卷,第125~134頁;朱寰:《世界上古中世紀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90~95頁。

[40]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I,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9頁。

[41] 荷馬:《伊利亞特》,羅念生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99~300頁,第230~232頁。

[42]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年版,第420~421頁。

[43] 任繼愈:《宗教詞典》,第1105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第431頁。

[44]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0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第431頁。

[45]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11頁。

[46] 任繼愈:《宗教詞典》,第804頁。

[47] 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何兆武等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40頁。

[48] 《西方哲學史》上卷,第40~41頁,第43頁。

[49] 《西方哲學史》上卷,第54頁。

[50] 《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第175~176頁;北京大學哲學係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古希臘羅馬哲學》,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32頁。

[51] 《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第208頁,第212頁。

[52] 阿契泰(Archytas of Tarentum),又譯阿契塔、阿爾庫塔斯,活動時期在公元前400—前350年。

[53]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140頁,第715頁。

[54] 《古希臘羅馬哲學》,第70~71頁。

[55] 《古希臘羅馬哲學》,第107頁。

[56] 《西方哲學史》上卷,第106頁。

[57] 《西方哲學史》上卷,第99頁。

[58] 公元前461年,厄菲亞爾特(Ephialtes)遇刺,伯裏克利(Pericles)成為民主派的領袖。他於公元前443年開始執政,擴大了平民的權利,使雅典的政治製度成為古希臘最民主的製度。在這一時期,雅典國力最強盛,文化教育繁榮。阿那克薩哥拉也是在伯裏克利時代,來雅典開展其科學與哲學研究的。

[59] 汝信等:《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1卷,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5頁。

[60] 曹孚等:《外國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5頁。

[61] 《世界史綱》,第347頁。

[62] 《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1卷,第529頁。

[6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876~877頁。

[64] 《古希臘羅馬哲學》,第46~47頁。

[65] 《西方哲學史》上卷,第189頁。

[66] 《古希臘羅馬哲學》,第211~220頁。

[67] 吳於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頁。

[68]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上冊,第120頁。

[69] 《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第307頁。

[70] 《外國古代教育史》,第74頁。

[71] 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頁。

[72] 《外國古代教育史》,第83頁。

[73] 恩格斯:《德國農民戰爭》,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82頁。

[74] 《新約·馬太福音》,第22章37、39節。

[75]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4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758頁。

[76]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2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484~485頁。

[77]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9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388頁。

[78] 《外國古代教育史》,第88頁。

[79]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頁。

[80] 趙敦華:《基督教哲學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3頁。

[81] 吳式穎、李明德:《外國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88頁。

[82]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23頁。

[83] 《科學史》,第156頁。

[84] 《外國教育史教程》,第109頁。

[85]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第216頁。

[86]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第218頁。

[87]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第218頁。

[88]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第219頁。

[89]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第219頁。

[90]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第219頁。

[91]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第142頁。

[92]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第142頁。

[93]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第142頁。

[94]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第172頁。

[95]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第172頁。

[96]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第172頁。

[97]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I,第172~173頁。

[98]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6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849頁。

[99]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6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638~639頁;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下冊,吳象嬰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74頁。

[100]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5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635頁。

[101]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下冊,第374頁。

[102]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5卷,第859頁。

[103]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5卷,第859頁。

[104]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5卷,第859頁。

[105]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5卷,第15頁。

[106]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5卷,第16頁。

[107]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5卷,第16頁。

[108]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5卷,第16頁。

[109] 《科學史》,第170頁。

[110] S. E. 佛羅斯特:《西方教育的曆史和哲學基礎》,吳元訓主譯,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頁。

[111] 吳式穎、閻國華:《中外教育比較史綱》近代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本卷引言”第8頁。

[112] 誇美紐斯:《大教學論》,傅任敢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扉頁。

[11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5頁。

[114] 康·德·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初探》上卷,鄭文樾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8頁。

[115] 《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初探》上卷,第10頁。

[116] 康·德·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初探》下卷,張佩珍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85頁。

[117] 紮古爾·摩西:《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第4卷,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220頁。

[118]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第4卷,第202頁。

[119] 康斯坦丁諾夫等:《蘇聯教育史》,吳式穎等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294頁。

[120] 《蘇聯教育史》,第294~295頁。

[121] 《外國教育史教程》,第280頁。

[122]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下冊,第385頁。

[123]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下冊,第439~440頁。

[124] 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薑文閔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0頁。

[125] W. F. 康乃爾:《二十世紀世界教育史》,張法琨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0~181頁。

[126] R. J. Roth. John Dewey and Self-Realization,Prentice Hall,Inc,. New Jersey,1962,Preface.

[127] 黃濟:《教育哲學通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