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經典作品集(全十冊)

“當代散文大係”總序

字體:16+-

中國是散文的大國。中國散文曆史的悠久大概可以算世界第一。先秦諸子,都能文章,恣肆謹嚴,風格各異。《史記》乃無韻之《離騷》,立記敘之模範。魏晉辭賦,風神朗朗。韓愈起八代之衰,是文體上的一次大解放。歐陽修辭贍韻美。蘇東坡行於當行,止於應止,使後世作家解悟:散文最大的特點,是自由。明季作家意識到語言的自然美,三袁張岱,是其代表。桐城義法,實本《史記》。龔定庵夭矯奇崛,遂為一代文宗。

中國的新文學,新詩、話劇、小說都是外來的形式,隻有散文,卻是土產。淵源有自,可資借鑒汲取的傳統很豐厚。

魯迅、周作人實是“五四”以後散文的兩大支派。魯迅悲憤,周作人簡淡。後來作者大都是沿著這樣兩條路走下來的。江河不擇細流,側葉旁枝,各呈異彩,然其主脈,不離魯迅、周作人。

中國散文主要繼承的是本國的傳統,但也不是沒有接受外來的影響。三十年代初,翻譯了法國的蒙田、挪威的別倫·別爾生的散文,波特萊爾、屠格涅夫的散文詩,泰戈爾、紀伯倫的散文詩,這些都擴展了中國散文作家的眼界。西班牙的阿索林的作品介紹進來的不多,但是影響是很深的。

三十年代寫散文的人很多,四十年代寫散文的少了,散文幾乎降為小說的附庸。

五十年代寫散文的又多了起來,一時名家輩出。對五十年代的散文有不同看法。有人以為這是一個高峰期;有人以為這時的散文一個很大的缺點,即出現了“模式”,使年輕的讀者以為隻有這樣寫才叫做散文。所謂“模式”,一是不管什麽題目,最後都要結到歌頌祖國,歌頌社會主義,卒章顯其誌,有點像封建時代的試帖詩最後一句總要頌聖;二是過多的抒情,感情綿纏,讀起來有“女郎詩”的味道。成績和缺點都是存在的。

六十年代散文的勢頭不旺。“**”時期隻有大批判的文章,但那不能叫做散文。那時不但沒有散文,也沒有文學。

七十年代後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思想解放,文學複蘇,散文如江南草長。物極必反,這時的散文不但擺脫了“**”文風,也擺脫了五十年代的“模式”。

近三四年散文的長勢很好。出現了好幾種散文雜誌,一般文學雜誌也用較顯著的篇幅刊登散文,或出散文專號。散文的地位由附庸蔚為大國。有人預言一九九三年將是散文年。

為什麽散文會興旺起來?一個是社會的原因,一個是文學的原因。中國人經過長期的折騰,大家都很累,心情浮躁,需要平靜,需要安慰,需要一種較高文化層次的休息。盡管粗俗的文化還在流行,但是相當一部分人對此已經感到厭倦,他們需要品位較高的藝術享受,需要對人生獨到的觀察,對自成一家的語言的精美的享受。散文可以提供有文化的休息和這種精美的享受。散文可以說是應運而生。

近年的散文自然也有相當多的平庸之作,但是總體上來說,質量是比較好的,出現了有自己的風格的散文家和足以傳世的散文佳作。

近年散文寫得好的,不少是女作家,這是個很值得研究的現象。什麽原因?我想是女作家的感覺更細一些,女作家寫“女郎詩”未可厚非,女作家對功利更超脫一些,對“為政治服務”拋棄得更遠一些。

近年散文也有些什麽缺點?我以為一是散文的天地還狹窄了一些。目前的散文,懷人、憶舊、記遊的較多。其實書信、日記、讀書筆記乃至交待檢查,都可以是很好的散文。二是對散文的民族傳統(包括“五四”以來的傳統)繼承得還不夠,對外國散文作品借鑒得也不夠。我們現在還很少散文家能寫出魯迅《二十四孝圖》那樣氣勢磅礴,縱橫揮灑的“大”散文,能寫出像弗吉尼亞·伍爾芙的《果園裏》那樣用意識流方法寫出的精致的小品。

中國散文的前景是輝煌的。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