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經典作品集(全十冊)

民歌中的哲理

字體:16+-

民歌,在本質上是抒情的。

民歌當中有沒有哲理詩?

湖南古丈有一首描寫插秧的民歌:

赤腳雙雙來插田,低頭看見水中天。

行行插得齊齊整,退步原來是向前。

首先,這是民歌麽?論格律,這是很工整的絕句。論意思,“退步原來是向前”,是所謂“見道之言”。這很像是晚唐和宋代的受了禪宗哲學影響的詩人搞出來的東西。然而細讀全詩,這的確是勞動人民的作品。沒有親身參加過插秧勞動的人,是不可能有這樣真切的體會的。這不是像白居易《觀刈麥》那樣隻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在那裏發一通感想。

或者,這是某個既參加勞動,也熟悉民歌的詩人所製作的擬民歌?劉禹錫、黃遵憲的某些詩和民歌放在一起,是幾乎可以亂真的。但是我們還沒有聽說過古丈曾出過像劉禹錫、黃遵憲這樣的詩人。

是從別的地方把擬作的民歌傳進來的?古丈是個偏僻的地方,過去交通很不方便,這種可能性也不大。

看來,我們隻能相信,這是民歌,這是出在古丈地方的民歌。

或者說,這是民歌,但無所謂哲理。“退步原來是向前”,是記實,插秧都是倒退著走的,值不得大驚小怪!不能這樣講吧。多少人插過秧,可誰想到過進與退之間的辯證關係?唱出這樣的民歌的農民,確實是從實踐中悟出一番道理。清代的湖南,出過幾個農民出身的唯物主義的哲學家。莫非,湖南的農民特別長於思辯?籲,非所知矣。

何況前麵還有一句“低頭看見水中天”呢。抬頭看天,是常情;低頭看天,就有點哲學意味。有這一句,就證明“退步原來是向前”不是孤立的,突如其來的。從總體看,這首民歌彌漫著一種內在的哲理性。——同時又是生機活潑的,生動形象的,不像宋代某些“以理為詩”的作品那樣平板枯燥。

民歌,在本質上是抒情的,但不排斥哲理。

民歌中有沒有哲理詩,是一個值得探討下去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