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的振興
近些天樓下在蓋房子,電鋸的聲音很吵人。電鋸聲中,想起有關兒歌的問題。
拉大鋸,
扯大鋸。
姥姥家,
唱大戲。
接閨女,
請女婿。
小外孫子也要去,
…………
這是流傳於河北一帶的兒歌。流傳了不知有幾百年了。
拉鋸,
送鋸。
你來,
我去。
拉一把,
推一把,
嘩啦嘩啦起風啦
…………
這首歌是有譜,可以唱的。我在幼兒園時就唱過。我上幼兒園是五歲,今年六十六了。我的孫女現在還唱這首歌。這首歌也至少有了五十多年的曆史了。
這兩首兒歌都是“寫”得很好的。音節好聽,很形象。前一首“拉大鋸”是“興也”,隻是起個頭,主要情趣在“姥姥家,唱大戲……”。後一首則是“賦也”,更具體地描繪了拉大鋸的動作。拉大鋸是過去常常可以見到的。兩根短木柱,搭起交叉的架子,上麵卡放了一根圓木,圓木的一頭搭在地上;圓木上彈了墨線;兩個人,一個站在圓木上,兩腿一前一後,一個盤腿坐在下麵,兩人各持大鋸的木把,“噌、噌、噌”地鋸起來,鋸末飛濺,墨線一寸一寸減短,圓木“解”成了板子。“拉大鋸,扯大鋸”,“拉鋸,送鋸,你來,我去”,如果不對拉鋸作過仔細的觀察,是不能“寫”得如此生動準確的。
但是現在至少在大城市已經難得看見拉大鋸的了。現在從外地到北京來給人家打家具的木工,很多都自帶了小電鋸,解起板子來比魯班爺傳下來的大鋸要快得多了。總有一天,大鋸會絕跡的。我的孫女雖然還唱、念我曾經唱、念過的兒歌,但已經不解歌詞所謂。總有一天,這樣的兒歌會消失的。
舊日的兒歌無作者,大都是奶奶、姥姥、媽媽順口編出來的,也有些是幼兒自己編的,是所謂“天籟”,所以都很美。美在有意無意之間,富於生活情趣,而皆朗朗上口。兒歌引導幼兒對於生活的關心,有助於他們發揮想象,啟發他們對語言的欣賞,使他們得到極大的美感享受。兒歌是一個人最初接觸的並且影響到他畢生的藝術氣質的純詩。
“拉鋸,送鋸”可能原有一首隻念不唱的兒歌的底子,但也可能是某一關心幼兒教育的作家的作品。如果是專業作家的作品,那麽這位作家是了不起的作家。舊兒歌消亡了,將有新兒歌來代替。現在的兒歌大都是創作的。我讀了不少我的孫女的“幼兒讀物”,覺得新編的兒歌好的不多。政治性太強,過分強**育意義,概念化,語言不美,聲音不好聽。看來有些兒歌作者缺乏藝術感,語言功力不夠,我希望新兒歌的作者能熟讀幾百首舊兒歌。我希望有兼富兒童心和母性的大詩人能寫寫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