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經典作品集(全十冊)

過橋米線·汽鍋雞

字體:16+-

這似乎是昆明菜的代表作,但是今不如昔了。

原來賣過橋米線最有名的一家,在正義路近文廟街拐角處,一個牌樓的西邊。這一家的字號不大有人知道,但隻要說去吃過橋米線,就知道指的是這一家,好像“過橋米線”成了這家的店名。這一家所以有名,一是湯好。湯麵一層雞油,看似毫無熱氣,而湯溫在一百度以上。據說有一個“下江人”司機不懂吃過橋米線的規矩,湯上來了,他咕咚喝下去,竟燙死了。二是片料講究,雞片、魚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極薄,而又完整無殘缺,推入湯碗,即時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處。

專營汽鍋雞的店鋪在正義路近金碧路處。這家的字號也不大有人知道,但店堂裏有一塊匾,寫的是“培養正氣”,昆明人碰在一起,想吃汽鍋雞,就說:“我們去培養一下正氣。”中國人吃雞之法有多種,其最著者有廣州鹽焗雞、常熟叫花雞,而我以為應數昆明汽鍋雞為第一。汽鍋雞的好處在哪裏?曰:最存雞之本味。汽鍋雞須少放幾片宣威火腿,一小塊三七,則雞味越“發”。走進“培養正氣”,不似走進別家飯館,五味混雜,隻是清清純純,一片雞香。

為什麽現在的汽鍋雞和過橋米線不如從前了?從前用的雞不是一般的雞,是“武定壯雞”。“壯”不隻是肥壯而已,這是經過一種特殊的技術處理的雞。據說是把母雞騸了。我隻聽說過公雞有騸了的,沒有聽說母雞也能騸。母雞騸了,就使勁長肉,“壯”了。這種手術隻有武定人會做。武定現在會做的人也不多了,如不注意保存,可能會失傳的。我對母雞能騸,始終有點將信將疑。不過武定雞確實很好。前年在昆明,佧佤族女作家董秀英的愛人,特意買到一隻武定壯雞,做出汽鍋雞來,跟我五十年前在昆明吃的還是一樣。

甬道街雞。雞之名甚怪。為什麽叫“雞”,到現在還沒有人解釋清楚。這是一種菌子,它生長的地方也怪,長在田野間的白蟻窩上。為什麽專在白蟻窩上生長,到現在也還沒有人解釋清楚。雞的菌蓋不大,而下麵的菌把甚長而粗。一般菌子中吃的部分多在菌蓋,而雞好吃的地方正在菌把。雞可稱菌中之王。雞的味道無法比方。不得已,可以說這是“植物雞”。味似雞,而細嫩過之,入口無渣,甚滑,且有一股清香。如果用一個字形容雞的口感,可以說是:腴。甬道街有一家中等本地飯館,善做雞,極有名。

這家還有一個特別處,用大鍋煮了一鍋苦菜湯。這苦菜湯是奉送的,顧客可以自己拿了大碗去盛。湯甚美,因為加了一些洗淨的小腸同煮。

昆明是菌類之鄉。除雞外,幹巴菌、牛肝菌、青頭菌,都好吃。

小西門馬家牛肉館。馬家牛肉館隻賣牛肉一種,亦無煎炒烹炸,所有牛肉都是頭天夜裏蒸煮熟了的,但分部位賣。淨瘦肉切薄片,整齊地在盤子裏碼成兩溜,謂之“冷片”,蘸甜醬油吃。甜醬油我隻在雲南見過,別處沒有。冷片盛在碗裏澆以熱湯,則為“湯片”,也叫“湯冷片”。牛肉切成骨牌大的塊,帶點筋頭巴腦,以紅曲染過,亦帶湯,為“紅燒”。有的名目很奇怪,外地人往往不知道這是什麽部位的。牛肚叫做“領肝”,牛舌叫“撩青”。“撩青”之名甚為形象。牛舌頭的用處可不是撩起青草往嘴裏送麽?不大容易吃到的是“大筋”,即牛鞭也。有一次我陪一位女同學上馬家牛肉館,她問:“這是什麽東西?”我真沒法回答她。

馬家隔壁是一家醬園。不時有人托了一個大搪瓷盤,擺七八樣醬菜,放在小碟子裏,蕌頭、韭菜花、醃薑……供人下飯(馬家是賣白米飯的)。看中哪幾樣,即可點要,所費不多。這頗讓人想起《東京夢華錄》之類的書上所記的南宋遺風。

護國路白湯羊肉。昆明一般飯館裏是不賣羊肉的。專賣羊肉的隻有不多的幾家,也是按部位賣,如“拐骨”(帶骨腿肉)、“油腰”(整羊腰,不切)、“燈籠”(羊眼)……都是用紅曲染了的。隻有護國路一家賣白湯羊肉,帶皮,湯白如牛乳,蘸花椒鹽吃。

奎光閣麵點。奎光閣在正義路,不賣炒菜米飯,隻賣麵點,昆明似隻此一家。賣蔥油餅(直徑五寸,蔥甚多,豬油煎,兩麵焦黃)、鍋貼、片兒湯(白菜絲、蛋花、下麵片)。

玉溪街蒸菜。玉溪街有一家玉溪人開的飯館,隻賣蒸菜,不賣別的。好幾摞小籠,一屋子熱氣騰騰。蒸雞、蒸骨、蒸肉……“瓤(讀去聲)小瓜”甚佳。小南瓜挖去瓤(此讀平聲),塞入切碎的豬肉,蒸熟去籠蓋,瓜香撲鼻。這家蒸菜的特點是襯底不用洋芋、白薯,而用皂角仁。皂角仁這東西,我的家鄉女人繡花時用來“光”(去聲)絨,絨沾皂仁黏液,則易入針,且繡出的花有光澤。雲南人卻拿來吃,真是聞所未聞。皂仁吃起來細膩軟糯,很有意思。皂角仁不可多吃。我們過騰衝時,宴會上有一道皂角仁做的甜菜,一位河北老兄一勺又一勺地往下灌。我警告他:這樣吃法不行。他不信。結果是這位老兄才離座席,就上廁所。皂角仁太滑了,到了腸子裏會飛流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