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經典作品集(全十冊)

米線餌塊

字體:16+-

米線屬米粉一類。湖南米粉、廣東的沙河粉,都是帶狀,扁而薄。雲南的米線是圓的,粗細如線香,是用壓餄餎似的辦法壓出來的。這東西本來就是熟的,臨吃加湯及配料,煮兩開即可。昆明講究“小鍋米線”。小銅鍋,置炭火上,一鍋煮兩三碗,甚至隻煮一碗。

米線的配料最常見的是“悶雞”。悶雞其實不是雞,而是加醬油花椒大料煮出的小塊淨瘦肉(可能過油炒過)。本地人愛吃悶雞米線。我們剛到昆明時,昆明的電影院裏放的都是美國電影,有一個略懂英語的人坐在包廂(那時的電影院都有包廂)的一角以意為之的加以譯解,叫做“演講”。有一次在大眾電影院,影片中有一個情節,是約翰請瑪麗去“開餐”,“演講”的人說:“瑪麗呀,你要哪樣?”樓下觀眾中有一個西南聯大的同學大聲答了一句:“兩碗悶雞米線!”這本來是開開玩笑,不料“演講”人立即把電影停住,把全場的燈都開了,厲聲問:“是哪個說的?哪個說的!”差一點打了一次群架。“演講”人認為這是對雲南人的侮辱。其實悶雞米線是很好吃的。

另一種常見的米線是“爨肉米線”,即在米線鍋中放入肉末。這個“爨”字實在難寫。但是昆明的米線店的價目表上都是這樣寫的。大概雲南有《爨寶子》、《爨龍顏》兩塊名碑,雲南人對它很熟悉,覺得這樣寫很親切。

巴金先生在寫懷念沈從文先生的文章中,說沈先生請巴老吃了兩碗米線,加一個雞蛋,一個西紅柿,就算一頓飯。這家賣米線的鋪子,就在沈先生住的文林街宿舍的對麵。沈先生請我吃過不止一次。他們吃的大概是“爨肉米線”。

米線也還有別的配料。文林街另一家賣米線的就有:鱔魚米線,鱔魚切片,醬油湯煮,加很多蒜瓣;葉子米線,豬肉皮晾幹油炸過,再用溫水發開,切成長片,入湯煮透,這東西有的地方叫“響皮”,有的地方叫“假魚肚”,昆明叫“葉子”。

藎忠寺坡有一家賣“肉米線”。大塊肥瘦豬肉,煮極爛,置大瓷盆中,用竹片刮下少許,置米線上,澆以滾開的白湯。

青蓮街有一家賣羊血米線。大鍋煮羊血,米線煮開後,舀半生羊血一大勺,加芝麻醬、辣椒、蒜泥。這種米線吃法甚“野”,而鄙人照吃不誤。

護國路有一家賣炒米線。小鍋,放很多豬油,少量的湯汁,加大量的辣椒炒。甚鹹而極辣。

涼米線。米線加一點綠豆芽之類的配菜,澆作料。加作料前堂倌要問“吃酸醋嗎甜醋?”一般顧客都說:“酸甜醋。”即兩樣醋都要。甜醋別處未見過。

米粉揉成小枕頭狀的一坨,蒸熟,是為餌塊。切成薄片,可加肉絲青菜同炒,為炒餌塊;加湯煮,為煮餌塊。雲南人認為騰衝餌塊最好。騰衝人把炒餌塊叫做“大救駕”。據說明永曆帝被吳三桂追趕,將逃往緬甸,至騰衝,沒吃的,餓得走不動了,有人給他送了一盤炒餌塊,萬歲爺狼吞虎咽,吃得精光,連說:“這可救了駕了!”我在騰衝吃過大救駕,沒吃出所以然,大概我那天也不太餓。

餌塊切成火柴棍大小的細絲,叫做餌絲。餌絲緬甸也有。我曾在中緬交界線上吃過一碗餌絲。那地方的國界沒有山,也沒有河,隻是在公路上用白粉畫一道三寸來寬的線,線以外是緬甸,線以內是中國。緊挨著國境線,有一個緬甸人擺的餌絲攤子。這邊把錢(人民幣)遞過去,那邊就把餌絲遞過來。手過國界沒關係,隻要腳不過去,就不算越境。緬甸餌絲與中國餌絲味道一樣!

還有一種餌塊是米麵的餅,形狀略似北方的牛舌餅,但大一些,有一點像鞋底子。用一盆炭火,上置鐵箅子,將餌塊餅攤在箅子上烤,不停地用油紙扇扇著,待餌塊起泡發軟,用竹片塗上芝麻醬、花生醬、甜醬油、油辣子,對折成半月形,謂之“燒餌塊”。入夜之後,街頭常見一盆紅紅的炭火,聽到一聲悠長的吆喚:“燒餌塊!”給不多的錢,一“塊”在手,邊走邊吃,自有一種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