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時代的著名學者、政治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至今仍被人們傳誦的名言,就出自他的《嶽陽樓記》一文中。這兩句話,充分表明了範仲淹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開闊胸懷。
範仲淹在年輕的時候,由於家境貧寒,上不起學,一個人跑到一間僧舍中去讀書。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粥凝成了凍以後,就用刀劃成四塊,每天早晚各取兩塊來吃;沒有菜,就把用鹽水浸過的野菜莖,切成幾十段作為副食。
範仲淹二十三歲的時候,辭別母親到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的一個鄉學裏去學習。在學舍中,他晝夜苦讀,從不浪費一分一秒。冬天夜裏,當讀書讀得疲倦時,他就用冷水洗一洗臉,讓頭腦清醒過來,然後再繼續讀下去,一直到深夜。一連好幾年,他從來沒有吃過飽飯,也沒有脫下衣服好好地睡一次舒服覺。他常常對別人說:“一個人如果不能讀書,立大誌,即使能吃飽喝足,生活舒適,也沒有多大意義。”
在範仲淹的同學中,有一個是南京(當時的應天府)留守(管理、守衛京城的官)的兒子,他看見範仲淹每天吃兩頓稀粥充饑,很是感動,有一天回家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父親。他父親就叫他帶些酒肉飯菜去送給範仲淹。但是範仲淹並沒有吃,過了幾天,這些食物都放壞了。留守的兒子很奇怪,便去問範仲淹。範仲淹答謝說:“我並不是不感激令尊的厚意,隻是因為我平常吃稀飯已經成為習慣,並不覺得苦;現在如果貪圖吃好的,將來怎麽能再吃苦呢?”
後來,範仲淹擔任過陝西經略副使。他在任期間,積極改革軍製,鞏固防務,對於防禦西夏的進攻,起了相當重大的作用。以後,他被調到中央,任參知政事,曾經向宋仁宗(1023—1063在位)提出厚農桑、減徭役、修武備、擇長官等改革方案;但因遭到大官僚地主的反對,沒有實行。
範仲淹的詩、詞、散文,都寫得很好。《嶽陽樓記》就是他描寫洞庭湖風光的一篇很著名的文章。他的著作有《範文正公集》。
(張習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