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唐宋八大家

字體:16+-

唐宋時代,在我國散文領域出現了一個嶄新局麵,產生了許多有名的作家,其中最著名的有: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文學史上把他們合稱為“唐宋八大家”。

魏晉南北朝時,文風日益趨向綺靡華豔,文壇上占統治地位的駢體文,隻注重聲韻和諧、對偶整齊和辭藻的華麗,不注重內容。一些比較進步的文人,相繼起來反對這種浮豔的文風。到了唐代,韓愈等人更加大力從事“古文”(指先秦兩漢時候的散文)的宣傳和寫作。於是,古文的寫作,漸漸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韓愈(768—824),字退之,鄧州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古文家。他提倡古文,反對駢文,要求文學有思想內容。他所寫的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氣勢磅礴,說理透辟。在語言運用上,他善於創造性地使用古代詞語,推陳出新,句法靈活,有很強的表現力。尤其是他的雜文,短小精悍,感情充沛,對許多社會現象進行了大膽辛辣的諷刺。他的著作有《韓昌黎集》四十八卷。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他是古文運動的積極支持者。他的寓言、諷刺散文和山水遊記,最富有創造性。他的文章充滿了強烈的愛憎感情。比如,在《黔之驢》一文中,他辛辣地諷刺了官僚社會中那些徒有其表、虛張聲勢之徒,其蠢如驢,他們恃寵而驕、得意忘形,結果遭到自取滅亡的下場。再如,在《捕蛇者說》一文中,他深刻地揭露了賦稅的毒勝過蛇毒,具體地描寫了人民在封建剝削下的無比痛苦。他的山水遊記,文字清新秀美,內容不僅僅是純客觀地描繪自然,而且也滲透著自己痛苦的感受和對醜惡現實的不滿情懷。他這方麵的代表作是《永州八記》。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他的文章明暢簡潔,豐滿生動;無論寫人、寫事、寫景,都能以簡練的筆墨,渲染出十分濃鬱的抒情氣氛。他的《醉翁亭記》《秋聲賦》等文,最能表現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他還寫過許多結構謹嚴、語言明快的政論性文章,如《與高司諫書》《朋黨論》等。

王安石在宋神宗時,擔任過宰相。他不但是一位大政治家,也是一位大文學家,他的文章,以政治和學術的論說文居多。尤其是他的政論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突出的。他的文章的特點是:結構謹嚴,論辯透辟,語言簡練有力,概括性強。例如,《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和《答司馬諫議書》等一類為變法服務的作品,不但表達了作者的進步思想,而且也顯示了作者在政論文方麵的優異才能。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被合稱“三蘇”。蘇軾有多方麵的文學才能,古文、詩、詞都寫得很好。由於他在政治上不得意,大部分時間被貶謫,有機會接觸人民的生活,因此寫出了許多具有一定現實內容的作品。他的筆記文《誌林》,文字簡練,情趣生動,在藝術上具有很顯著的特色;他寫的亭台記,如《喜雨亭記》等文,筆觸輕鬆,明朗流暢。蘇洵和蘇轍在文學方麵也有相當貢獻,但都不如蘇軾的成就大,這裏就不詳細介紹了。

曾鞏(1019—1083),字子固,江西南豐人。他的政治態度比較保守,曾在神宗麵前批評過王安石;不過在文學見解上,卻和王安石很接近,也反對形式主義的文章。他的散文結構謹嚴,風格樸實,語言簡潔犀利,曾給後代以相當影響。他的著作有《元豐類稿》。

(張習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