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著名的畫家
繪畫到了宋朝,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時山水、花鳥畫由於比較正確地體現了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已經可以和人物畫分庭抗禮了。更重要的是,寫生畫和水墨畫受到了足夠的重視。至於繪畫的題材,也比過去更為廣闊得多。
宋朝開國便設有“翰林圖畫院”(封建帝王禦用的繪畫機構),羅致了全國的畫家,按照他們才藝的高下,分別給以不同的職銜,這對專業畫家的培養起到一定的作用。翰林圖畫院的畫家,現在有名可考的有一百七十多人,其中著名的有李成、範寬、李唐、劉鬆年、馬遠和夏珪。此外,還有以畫人物著名的李公麟和擅長界畫(用界尺作線,畫成宮室樓台,謂之“界畫”)的張擇端等人。
李成(919—967),字鹹熙,先世為唐宗室。他的山水畫,最初師法唐末畫家荊浩,後來加以發展變化,創出與荊浩不同的風格。他落筆簡練,墨法精微,能“掃千裏於咫尺,寫萬趣於指下”。他的作品有宋代摹本《讀碑窠石圖》。
範寬(950—1032),名中正,字中立。畫山水初學荊浩、李成,後來感到“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意思是說不如向真實的大自然學習),於是遷居終南山,對景造意,寫山真貌,自成一家。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等。
李唐(1066—1150),字晞古。他的畫風對整個畫院中的山水畫派,有很大影響。他的存世作品有《晉文公複國》《江山小景》《萬壑鬆風》《清溪漁隱》等圖。
劉鬆年(約1155—1218),南宋傑出畫家,錢塘人。他的山水畫,筆墨精嚴,設色妍麗,善於表現山明水秀的江南景色。存世作品有《四景山水》《溪亭客話》等。
馬遠(約1140—約1225),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濟市),生長於錢塘。他的山水、人物、花鳥畫,在宋畫院中負有盛名。他生長的時代是宋室南渡以後,所以他畫山水多作殘山剩水,具有深刻的含意,世人稱之為“馬一角”。他存世的作品有《踏歌圖》《水圖》等。
夏珪(生卒年不詳),字禹玉,錢塘人。他的山水畫,筆力遒(剛健、有力)勁,墨氣淋漓。構圖多突出近景一角,風格與馬遠相近,後人並稱“馬夏”。存世作品有《溪山清遠》《西湖柳艇》等。
以畫人物著名的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山人,舒州(今安徽舒城縣)人。他畫人物、佛像,廣取前人之長,發展了東晉畫家顧愷之、唐代畫家吳道子等各家的特長,運筆如雲行水流,自成風格。他畫的白描羅漢非常有名。“白描”是用墨勾線條,不著色,他是這種畫法的創始者。存世作品有《維摩演教圖》等。
開始重視現實習俗生活的描繪,打破過去畫家專畫曆史人物與貴族生活的局限,這是宋代繪畫的一個很大變化。北宋傑出畫家張擇端(生卒年不詳)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種新題材的代表。張擇端選擇清明日汴京東門外一段繁盛地區的街景為題材來作畫。在畫中,可以看到汴河裏船隻往來、虹橋上車馬不絕、街道上店鋪林立的景象。可貴的是,畫中突出了各業勞動人民各種勞動生活的場麵。這幅畫至今還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保存著,它是我國繪畫史上不朽的傑作。
(蔣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