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第四編 元朝 忽必烈

字體:16+-

13世紀初,蒙古族的領袖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在蒙古地區正式建立了政權,並且同東南的金朝、西南的西夏,展開了多年的戰爭。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他的兒子窩闊台繼為大汗。當時,南宋和金正處於南北對峙的局麵。窩闊台即汗位後,繼續對金作戰,並且約南宋出兵夾攻金。1234年,金在蒙古軍和南宋軍聯合夾攻下滅亡,蒙古貴族統治了中國北部。

金亡後,南宋朝廷希圖收回黃河以南的土地,調兵進入開封,並從開封分兵進駐洛陽。宋軍剛進洛陽城,蒙古兵即南下向宋軍進攻。宋軍大敗,開封、洛陽得而再失。此後,蒙古統治者又從今青海一帶進攻四川。另外,還在今湖北及長江、淮河之間,向南宋發動全麵的攻勢。

蒙古軍遭到了南宋軍民的堅決抵抗。南宋人民紛紛組織民兵,奮起保衛家鄉。南宋的孟珙(gǒng)、王堅等將領,依靠人民,在今湖北、四川一帶,長期堅持英勇的保衛戰。

1258年,蒙哥汗(成吉思汗之孫)親自率領軍隊攻入四川,企圖一舉滅宋。不料,第二年,蒙哥在圍攻合州(今四川合川)時負傷,死在軍中(一說為病死)。這時,蒙哥的弟弟忽必烈正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南宋的奸臣、妥協派首領、宰相賈似道,統率各路大兵來鄂州援救,暗中卻派人向忽必烈求和,願意納貢稱臣,割讓北地,要求雙方以長江為界。忽必烈本來不想議和,後來知道蒙哥已死,蒙古貴族內部有人要擁立別人做大汗,他為了爭奪汗位,就答應了賈似道的議和條件,匆匆撤圍北還。而賈似道卻向宋朝廷謊報軍情,聲稱前線得勝,已經把蒙古兵打退。南宋統治者依然過著荒**腐化的生活,根本不做戰守的準備。

忽必烈回到開平(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東南),廢除了由蒙古貴族會議選舉大汗的製度,1260年自立為大汗。同時,他的弟弟阿裏不哥也在別的地方即了汗位,並且聯合了一部分貴族和他作對。這樣,蒙古統治集團內部便爆發了長達四年之久的內訌。

忽必烈為了增強自己的力量,依靠、利用漢族地主武裝,起用一批漢族官僚,終於在爭奪大汗的鬥爭中,獲得了勝利。1264年,他遷都燕京(今北京)。1271年正式定國號為“元”,改稱燕京為大都。後世稱他為元世祖。

忽必烈在北方穩定了自己的統治,又經過了幾年的準備,便大舉進攻南宋。在元軍的進攻麵前,南宋的軍隊一觸即潰,各地大小官僚多半望風迎降,隻有薑才、李庭芝、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少數文武大臣,領導江南人民進行了誓死不屈的反抗鬥爭。1279年,南宋滅亡,元統一了全中國。

忽必烈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軍事統帥,而且也是一位有魄力的政治改革家。在建立了元朝以後,他的政權承襲了宋、金以來中國封建政權組織的全部體製,並根據當時的需要加以變化、發展,對以後明、清兩代有相當影響。忽必烈廢除了蒙古族地方長官的世襲製度,整頓了地方豪強的混亂統治,對蒙古諸王在封地內的專擅行為,也進行了某些限製。此外,他還采取了一係列保護和恢複農業生產的政策,並先後組織人力開鑿了會通河(今山東東平縣至臨清市的運河)和通惠河(自大都至通州)。這些措施,對安定久經戰亂後的社會秩序和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來說,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忽必烈統治時期,結束了12世紀以來宋、金對峙的局麵,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