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李自成

字體:16+-

明朝末年,大量土地集中在以皇帝為首的大貴族、大官僚、大地主的手裏。到處是皇帝的“皇莊”和貴族官僚們的“莊田”,失去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多。有的農民失去了土地,還要照舊交納田賦。有的地主勾結官吏,把自己的田賦暗地裏分攤在農民頭上。

萬曆末年,明政府為了跟東北新起的建州女真作戰,把全部戰爭費用完全加在農民身上,向農民加派“遼餉”。農民本來就窮困到極點,在沒有“遼餉”時,一年所獲已是一半納糧,一半糊口;加派“遼餉”以後,連糊口也難以做到了。崇禎時,明政府甚而將鎮壓農民起義的軍費也加派在農民頭上,又增添所謂的“剿餉”和“練餉”,使得農民的負擔更加沉重。據記載,天啟末年至崇禎初年,陝西北部發生災荒,農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蓬草采盡後“則剝樹皮而食”,樹皮剝光後“則又掘其山中石塊而食”。

天啟七年(1627),陝西北部饑餓的農民紛紛起義,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起義初期,戰爭主要在陝西北部和中部進行。崇禎四年(1631)以後,起義軍轉移到山西,組成三十六營,勢力漸漸壯大起來。後來,他們在河南、陝西、四川、湖北四省邊界地區流動作戰,屢次挫敗官軍。經過五六年的苦鬥,起義軍裏鍛煉出了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幾位著名的農民軍領袖。

李自成(1606—1645),陝西米脂縣人,幼年時給地主牧過羊,二十多歲時當過驛卒和邊兵。崇禎二年(1629),他參加了起義軍,之後在闖王高迎祥部下做了闖將。

1635年,高迎祥等十三家七十二營的首領,在河南滎陽開會,商量反抗官軍圍攻的辦法。大家采納了李自成提出的“宜分兵定所向”的作戰計劃,把軍隊分作四路:北路、西路、南路以防禦為主,東路積極進攻;另一部分軍隊往來策應。李自成提出的作戰計劃,不但增強了大家鬥爭的信念,更重要的是表明了起義軍首領們已經懂得聯合起來作戰的必要,改變了過去分散作戰的方法。這次大會把明末農民戰爭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1636年,高迎祥在陝西戰死,李自成繼承了闖王的名號。他帶領起義軍轉戰四川、河南等地。當地的饑民紛紛參加起義軍,李自成的隊伍很快擴充到了幾十萬人。在農民革命急劇發展的形勢下,李岩、牛金星等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也參加了李闖王的隊伍。

起義軍針對當時土地高度集中和賦役極端嚴重的情況,提出了“均田”“免賦”的鬥爭口號。起義軍打到哪裏,就宣布哪裏“三年免征”或“五年不征”“平買平賣,蠲(juān)免錢糧”,還到處宣傳“迎闖王,不納糧”。起義軍受到了廣大人民的熱烈擁護和支持,這是李自成迅速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

1641年,起義軍攻破洛陽,殺死河南人民最痛恨的福王常洵,並且把王府中收藏的從民間搜刮來的金、銀、糧米散給饑民。在此後一兩年裏,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在河南連續大敗官軍主力,占領了今河南全省和湖北省的大部地區,人數壯大到百萬左右。

1644年春,李自成在陝西西安正式建立政權(在取西安前,已在今湖北襄陽初步建立了政權),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擴大了在襄陽時的政權組織。接著,起義軍發動了對明朝封建統治的最後衝擊。起義軍迅速占領太原、大同、宣府、居庸關(今屬北京市),直逼北京。1644年4月,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景山自殺,腐朽的明朝封建統治終於被偉大的農民革命力量推翻。李自成進入北京城,殺掉了一批人民痛恨的明朝貴族和官僚,釋放了關在監獄中的囚犯。

但起義軍進入北京後,李自成以下的一些領導者,被這巨大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們滋長了驕傲輕敵的情緒,自以為天下大勢已定,失去了對革命敵人的警惕。劉宗敏等將領在財貨聲色的**下,甚至腐化墮落起來,醉心於享樂,厭倦鬥爭。廣大的士兵在他們的影響下,也有不少人產生了太平麻痹和享樂腐化的思想。這樣,就大大地削弱了起義軍的戰鬥力量,影響了人民對起義軍的熱情支持。至於丞相牛金星之流,原是混進起義軍內的階級異己分子,他們這時不但縱情享樂,而且為了擴張自己的權勢,篡奪農民革命的勝利果實,更陰險地在起義軍內進行了謀害、破壞的活動,引起了起義軍內部的嚴重分裂。

山海關的明守將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攻打李自成。在清軍和吳三桂軍隊的夾攻下,李自成的軍隊失敗了。為了保存力量,李自成從北京撤退到西安,後來又從西安轉戰到湖北。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在地主武裝的襲擊下犧牲了。

(徐健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