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張獻忠

字體:16+-

張獻忠(1606—1646),陝西延安人,出身貧苦,做過捕快,也當過兵。崇禎三年(1630),他聚集陝西米脂十八寨的農民起義,自稱“八大王”。“滎陽大會”後,他和高迎祥、李自成等部擔當東征的任務。他們以疾風掃落葉的聲勢,在短時間內,打下了明朝的發祥地——鳳陽,燒毀了明朝皇帝的祖陵。後來,張獻忠和高迎祥、李自成兵分兩路,高、李等率兵進攻陝西;張獻忠則率兵南下攻入安徽,轉戰於湖北、陝西等省。高迎祥犧牲後,張獻忠所部在起義軍中勢力最為強大。1638年,農民革命暫時處於低潮,他以“受撫”為名,在湖北穀城一帶休養兵力。次年,再度起義。明朝政府派楊嗣昌督師向張獻忠進攻。1640年,張獻忠突破楊嗣昌的包圍,進入四川,並在軍事上以流動作戰的戰術爭得了主動。1641年,張獻忠由川東順流東下,由四川到湖北,攻占襄陽,殺掉了襄王朱翊銘。楊嗣昌兵敗後,憂懼自殺,張獻忠勢力大振。1643年,張獻忠率領起義軍攻破武昌,稱大西王。第二年,又攻入四川,占領重慶,攻破成都。這年冬天,他在成都即皇帝位,國號大西,改元大順。

1646年,清政府派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軍配合當地地主武裝,猛攻張獻忠。張獻忠失敗,率部北走,在西充鳳凰山被清軍射傷犧牲。

(朱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