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原名鄭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他是明朝末年福建總兵官鄭芝龍的兒子。當福王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權時,鄭成功二十一歲,正在南京讀書。弘光政權垮台後,鄭成功回到福建。這時,唐王朱聿(yù)鍵在福州即皇帝位,建立隆武政權。鄭成功朝見了朱聿鍵,提出了富國強兵、抵抗清軍的主張。朱聿鍵很喜歡鄭成功,就認他做本家,賜他姓朱,名朱成功。
1646年秋,清軍攻陷浙江,接著大舉進攻福建。掌握隆武朝政大權的鄭芝龍準備投降清朝,故意撤掉仙霞關的守軍。清軍**,在汀州(今福建長汀)俘虜朱聿鍵,隆武政權滅亡。鄭芝龍投降清朝後,鄭成功和父親決裂,在廈門鼓浪嶼起兵反抗清朝。
鄭成功率領部隊在福建、浙江、江蘇一帶和清軍打了許多次仗,取得了很大的勝利。為了長遠之計,他決定渡海到台灣去,以台灣作為抗清的根據地。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24年,荷蘭侵略者乘著明朝國勢衰落的時機,出兵侵占了台灣,在台灣建立了殖民統治。鄭成功向台灣進軍前,寫信給荷蘭侵略軍頭子,指出台灣是中國的國土,中國有權收回,叫他趕快率領侵略軍撤出台灣。荷蘭侵略軍的頭子非常害怕,派翻譯何廷斌來和鄭成功講條件。何廷斌是一個具有愛國思想的人,他把荷蘭侵略軍的情況報告鄭成功,還向鄭成功呈獻了一幅詳細的台灣地圖。台灣人民聽說鄭成功要收複台灣,都感到非常興奮,紛紛渡海來投奔鄭成功,願意為收複台灣出力。
1661年4月,鄭成功率領戰士二萬五千人、戰船百艘,在台灣鹿耳門一帶登陸。登陸後,跟荷蘭侵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由於鄭成功的指揮有方,士兵們的英勇作戰和台灣人民的積極支援,荷蘭侵略軍戰敗了,侵略軍的頭子被迫向鄭成功呈遞了投降書。1662年,最後一批荷蘭侵略軍被逐出台灣,台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建立政府、製定法律、開墾荒地、發展生產、努力建設。他還親自到當地高山族居住的地區進行訪問,派人製造了大批鐵製農具,在高山族人民中推廣使用。經過漢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台灣的各種生產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不幸,鄭成功在收複台灣後不久就病逝了,這時他才隻有三十九歲。他的死,引起了人民的哀痛,人民將會永遠紀念這位從殖民主義者手中收複祖國神聖領土——台灣的民族英雄。
(朱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