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我國的民族

字體:16+-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除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共約11379萬,占全國總人口的8.49%(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

我國各少數民族都具有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就拿百萬以上人口的少數民族來說,在我國各種史書、方誌上很早就記載著有關這些民族的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情況。我國曆史上的元朝,就是以忽必烈為首的蒙古貴族在13世紀建立的。回族(又稱回回)是13世紀以來遷入我國的部分中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7世紀以來少數久居我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與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族人在長期相處的過程中發展而成的一個民族。藏族在漢文的古文獻中稱為吐蕃、西蕃、烏斯藏、唐古特、圖伯特等。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後3世紀,漢文史書上曾提到丁令(丁零、丁靈),4世紀到6世紀曾提到鐵勒(敕勒、赤勒),這都是說的維吾爾族的遠祖。從北魏到隋代稱為烏護(烏紇)、韋紇(袁紇),唐宋時稱為回紇、回鶻,元明時稱為畏兀兒,都是維吾爾一詞的不同音譯。古代稱居住在洞庭湖附近和沅江流域一帶的居民為武陵蠻(五溪蠻),苗族就是他們的後裔。古代史籍記載的邛(qióng)都夷、滇、勞浸、靡莫和昆明都與彝族的源流有關,叟、爨(cuàn)、烏蠻和部分地區的白蠻是彝族的組成部分;直到元明以來,羅羅這個名稱才逐漸普遍起來,並開始成為彝族的泛稱。春秋時代的越人與今天壯族、傣族等族的源流有密切的關係,史籍上曾有陸梁、西甌、駱越、烏滸、俚以及僚、俍(liáng)、依、沙等不同稱謂,便都是泛指壯族而言。布依族是由古代百越中的駱越一支發展起來的,《元史·地理誌》裏第一次出現了仲家的名稱,就是布依族的祖先。朝鮮族是自19世紀中葉開始先後從朝鮮遷入我國東北的。遠在周、秦時代,居住在東北鬆花江、牡丹江等流域的肅慎人,以及後來史書上所稱的挹(yì)婁人、勿吉人、靺鞨(mò hé)人和10世紀後所稱的女真人的一部分,都是滿族的祖先。

(施聯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