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首都北京

字體:16+-

北京在曆史上正式成為首都,是從金政權貞元元年(1153)開始的。當時北京稱燕京,金在此定都後,改稱中都。

今天北京廣安門內外大街,就是自東而西橫貫金中都城的一條幹路。中都的內城,位於今廣安門以南,是金皇宮所在的地方。金亡後,元朝仍以這裏為都城。由於金的中都城長期遭受戰爭破壞,殘毀不堪,因此元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在此定都後,索性放棄中都的舊城址,在它東北的曠野上另外興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命名為大都。大都城的建築工程主要分宮殿、城池、運河三部分。初期主要是宮殿的建築,然後以宮城及其東西兩麵的太廟和社稷壇為基點,配建王府、官署,興建街坊,最後開通大都的水路交通動脈——通惠河,使大都和大運河直接聯係起來。經過全國無數勞動人民二十幾年的辛勤努力,一座規模宏大的新的大都城終於落成。新的大都城基本上為今天的北京城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做了皇帝,建立了明朝。這一年秋天,明軍攻入大都,改稱大都為北平。明成祖時,為了適應國內新的政治形勢,決定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改稱北平為北京,並大規模營建北京。明朝北京城的修建工程,從成祖永樂二年(1404)開始,至永樂十八年(1420)完成,前後共費時十七年。就在北京營建工程完成的這一年,明成祖正式下令遷都。嘉靖三十二年(1553)為了便於防守的關係,明政府又給北京加築部分外城。

明亡後,繼明之後的清朝,仍舊以北京為都城。

(穆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