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世卿政治 官僚政治

字體:16+-

在西周和春秋時期,政治上最高的統治者是周王,以下有各國諸侯,再下便是卿、大夫。他們之中人數最多的是卿、大夫階層。卿、大夫有世代傳襲的固定封土——“采邑”,又有固定的政治權力;他們在自己的“采邑”內聚族而居,可以築城、設置軍隊,有家臣管理政事;他們還憑借著貴族的身份,世世代代地做官或執掌國政。這樣的情況就叫世卿政治。

官僚政治是伴隨著封建專製的中央集權國家的興起而出現的,它發生於戰國,形成於秦,在秦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一直在繼續不斷地發展與加強。我們從世卿政治與官僚政治的比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官僚政治主要具有兩個特點:

第一,世卿政治下的卿、大夫都是貴族世襲的,不是貴族出身的人是不能做卿、大夫的。官僚政治下負實際行政責任的大小官吏,一般是不世襲的,也不一定是貴族,都由皇帝任命或由皇帝任命的官吏指派,皇帝對官吏可以隨時任用、罷免和調遷。當然被任用的人都是地主貴族階級出身的人或他們的知識分子,勞動人民出身的人很少有可能被任命當官的。

第二,官僚政治是用俸祿來代替世卿政治的“采邑”的,也就是說,依照官吏的地位和職務給予他們定量的穀物或貨幣,不再封給他們以“采邑”。

世卿政治表示國君權力的分裂,官僚政治顯示皇帝權力的加強。皇帝對人民的統治,是一定要通過官僚係統來進行的。

(楊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