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漢到明清的中央官製
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確定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並建立了比較嚴密的官製。就中央官製來說,秦置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等官職。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政;太尉掌軍事;禦史大夫一方麵負責管理皇帝的秘書工作,另一方麵負責監察百官。此外還有“九卿”,職掌的大多是皇帝宮廷的私務。
西漢初年基本上仿照秦製。自漢武帝時起,皇帝常常通過內廷管理文書的“尚書署”親自裁決政務,這就使丞相和禦史大夫的職權逐漸縮減。隨後,尚書署改為尚書台,成為皇帝的機要秘書處。原來的丞相、禦史大夫、太尉逐漸改名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馬,合稱“三公”。原禦史大夫的屬官“中丞”保留下來專司監察,以後稱為“禦史台”,中國曆史上專職的監察機構,從此正式建立起來。到了東漢,正式發號施令的是尚書台,長官稱尚書仆射(yè)。三公的權力更為削弱,隻能辦一些例行公事了。
東漢末,曹操為了掌握大權,自任丞相,並一度恢複禦史大夫等官職。曹丕稱帝後,感到東漢的尚書台權力太大,另設中書省,首長稱為中書監、中書令,掌管機要,起草和發布詔令,逐漸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府。至於尚書台,則已成為執行機構,事務日益繁忙,開始分曹(分職治事的官署為“曹”)治事,設侍郎、郎中等官,綜理各曹工作。這時,“三公”基本上成了功勳大臣的虛銜。
晉代將漢代的侍中寺改為門下省,作為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長官為侍中。侍中在秦漢時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應對顧問,並常代表皇帝與公卿辯論朝政,地位雖不高,因能接近皇帝,故顯得很重要。到南北朝時,凡屬重要政令,皇帝每每征取侍中的意見,這就使門下省也開始成為參與國家大政的部門了。
隋唐時期,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南北朝時由尚書台改稱)同為國家最高政務機構,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國家政務,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同列宰相地位。與此同時,原尚書省諸曹正式確定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部下有司。部的首長稱尚書,副首長稱侍郎;各司正、副負責人稱郎中、員外郎。
隋唐三省六部製的確立,是秦漢以來封建國家中央官製不斷變化的結果。其組織較完整,分工較明確,可以看作是封建社會已經發展成熟階段的一個標誌。
從隋唐至明清,六部製大體相沿,但是原來分立的三省到唐太宗以後卻逐漸起了變化。由於唐太宗未做皇帝前曾當過尚書令,他做皇帝後,這個職務就空著不再授人。尚書省的長官,就隻設左、右仆射;但不久左、右仆射成了聽令執行的官員,不能再參決大政了。唐高宗時,常用別的官員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名義參與朝政,執行宰相職務,中書令、侍中就不常設了。執行宰相職務的官員們常在“政事堂”商討和辦理國政。政事堂初設在門下省,後移中書省,改稱“中書門下”。這樣,政事堂就成了實際上的宰相府。五代除沿用唐製以外,又有樞密院(管理軍事機密、邊防、軍馬等事務)參與大政,首長稱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北宋以中書門下省為政事堂,簡稱中書,和樞密院分掌政務、軍事,號稱“二府”。元代中樞大政統一於中書省,首長為中書令,往往以太子充任,其次為左右丞相,下統諸部。此外,又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因此,元代中書省的職權很重,至於樞密院,則大體上與宋相似。
明初廢中書省,不設丞相,由皇帝直接處理國政,指揮六部。皇帝專製一切,由翰林院等機關選調幾個官員,加以殿閣大學士的名義備顧問,辦文墨。成祖時,選派大學士入午門內的文淵閣辦公,參與機務,稱為“內閣”。不過他們官位並不高,權勢也還小。仁宗以後,內閣專任批答奏章,草擬詔令,品級漸高,權力漸增,極易假借皇帝的專製威力行事,號為“輔臣”,實際權勢竟比曆代的宰相還大。
清初仍然設置內閣,有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體仁、文淵、東閣)大學士,但國家大政的決策機構是由滿族最高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職權低落。到了雍正年間,又另設置軍機處,由滿漢大臣任軍機大臣,其下為軍機處行走、學習行走等。軍機處設於內廷,秉承皇帝意旨處理軍國要務、官員任免和重要奏章。發布命令時,直接用軍機大臣名義發出,稱為“廷寄”。各地奏章也由軍機處直達皇帝,不再經由內閣,於是內閣隻辦例行公事,內閣大學士也變得有點類似位尊而不重要的“三公”了。軍機大臣由於親近皇帝,綜攬一切,名實俱重,是中國曆史上封建專製集權中央官製的最高發展。
(陳繼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