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 石油
煤和石油是現代重要的熱力來源和工業原料,我國人民把它們應用到生活上和生產上,已經有了很久遠的曆史。
煤在古代叫“石涅”。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之一《山海經》,就明確地記載著“女床之山”“女幾之山”都出產石涅。《山海經》的著作年代,目前還沒有定論,一般人認為可能是在戰國時候寫成的,到秦漢時候又做了增補。《山海經》的內容,雖然很多采自民間的地理傳說,帶有比較濃厚的神話色彩,但是它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情況,給我們了解古代的山川形勢、物產分布和風俗習慣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材料。據學者考證,“女幾之山”在今天四川雙流縣附近。由此可見,大約在戰國時候,至晚在秦漢時候,我國就發現了煤。
由於煤的顏色黝黑,人們曾經把它當作墨,用來寫字。明朝學者陶宗儀在《輟耕錄》一書中曾指出,古人“以石磨汁”而書,這種“石”就是煤。煤在古代又叫“石墨”(不是近代製鉛筆用的石墨),直到東漢末年,這種用來寫字的“石墨”,才逐漸被人造墨所代替。
人們很早就知道煤是可以燃燒的物質,並且很早就把它當作燃料來使用。1958年,河南鞏義市鐵生溝的群眾在當地發現了一處西漢末年的冶鐵遺址,在出土的實物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冶鐵燃料中,有煤塊和用煤末摻合黏土、石英製成的煤餅。考古學家們認為:煤用於冶煉比用於日常生活要晚一些,使用煤餅又要比使用煤塊晚一些;而鐵生溝冶鐵遺址不僅把煤用於冶煉,並且還知道製成煤餅,這說明在西漢末年以前,我國人民用煤做燃料,已經有了很長的時間。
東漢末年,煤的使用有了進一步發展。據記載,曹操在鄴縣(今河北臨漳縣西)修築了規模巨大的銅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三處別墅。其中冰井台有房屋一百四十間,台上有冰室,冰室內有井,井深十五丈,井裏儲藏著數十萬斤煤。這段材料告訴我們,煤在那時候已經被大量使用了。
煤和木炭的顏色、用途相同,因此人們又把煤稱為“石炭”。據宋朝學者莊季裕在《雞肋篇》中記載,北宋時,石炭代替木柴,已經成了汴都(河南開封)居民不可缺少的燃料。
石油在西漢時就被我國人民發現了。據《漢書·地理誌》記載:上郡高奴縣的洧(wěi)水,像油一樣,可以燃燒。上郡高奴縣就是今天陝西延長縣一帶,洧水是當地的一條河流。可能是由於地層壓力的影響,埋藏地下的石油從地底湧出來,浮在洧水麵上,看起來就像油一樣。既然水麵是石油,這種水當然可以燃燒。
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我國人民又在今天甘肅西部地方發現了石油。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裏指出:延壽南山出一種泉水,像煮的肉汁一樣,燃燒起來非常明亮。延壽縣在今天甘肅玉門市東南,這種“泉水”就是石油。《水經注》又指出:用這種“泉水”“膏車”效果很好。所謂“膏車”,就是用它來做車軸的滑潤劑。
唐朝李吉甫編著的《元和郡縣誌》裏,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北朝周武帝宣政年間(578),有一次突厥兵圍攻酒泉,北周軍隊用石油去焚燒敵人的進攻器械,突厥兵不懂得石油的特點,急忙潑水營救,結果石油過水後燃燒得更加猛烈,突厥兵大敗。
隋唐以後,人們不僅知道可以用石油來點燈,而且還知道可以用它的煙來製墨。宋朝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說,用這類油煙所做的墨,黑光如漆,比鬆煙墨還要好。
(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