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漆器

字體:16+-

漆是漆樹上分泌的一種**,是製造漆器的主要原料。這種**,初呈乳灰色,接觸空氣以後,起氧化作用,表麵逐漸變成栗殼色,幹固以後,成黑褐色。漆本身具有高度的黏合性和防止水濕的效能。

我國用漆作為塗料,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韓非子·十過篇》。據《周禮》的記載,周代民間產漆,須向國家繳納四分之一的賦稅。《史記》還記載莊子曾做過漆園吏,可見戰國時期國家管理漆園的生產,還設有專官。

漆器的出現,與木器的防腐有密切關係。考古工作者在發掘河南安陽商代貴族墓的時候,常常發現漆器的殘痕。1950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陽武官村發現了很多雕花木器的朱漆印痕,木器雖已腐朽無存,但印在土上的朱漆花紋,還很鮮豔。新中國成立前,在安陽的西北崗,也發現過同樣印在泥土上的殘漆痕,從當時出土的情況來看,可能是漆鼓等物。商代還出現了青銅器鑲嵌鬆綠石的技術,鬆綠石就是用漆液黏附在青銅器上麵的。

1958年,湖北蘄春毛家咀出土一件西周早期的漆杯,在黑色和棕色的漆底上,繪有紅彩;紋飾可分四組,每組都由雲雷紋或回紋構成帶狀,第二組中還繪有圓渦紋,每組紋飾之間都用紅色彩線間隔,製作十分精美。

周代貴族的車馬飾物、兵甲弓矢,都用漆塗飾。在河南浚縣的周墓中,曾發現過西周時期的這類漆器。《春秋穀梁傳》中莊公二十二年有“丹桓公楹(yíng,柱子)”的記載,這是當時貴族們用丹漆(朱漆)漆飾楹柱的例證。

19世紀中葉,河南信陽、湖南長沙等地,都發現了大量春秋、戰國時期的漆家具、生活用具、樂器、兵器附件等,種類繁多,紋飾工細,充分地說明了那時漆器手工藝的高度成就。這些漆器對戰國以後漆器的製作和繪畫藝術等方麵的發展,有極大的啟迪和推動作用。

我國是世界上發現漆料和製作漆器最早的國家。我們的祖先,在勞動生產中,很早就知道利用漆樹的汁液;古代的兗州和豫州,都是有名的產漆的地方。從《史記·貨殖列傳》所記載的“陳夏千畝漆,與千戶侯等”一類漢代諺語中,可以知道漆樹的經濟價值自古就是很大的。現在我國產漆的地區如湖北、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河南、陝西等省,年產量都很豐富。

(史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