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文房四寶

字體:16+-

“文房四寶”是指筆、墨、紙、硯。

毛筆的起源,很難考證。從前曾廣泛流傳“蒙恬造筆”的說法,許多人認為筆是秦國的大將蒙恬創造的。這種說法很不可靠。據專家研究,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花紋就是用毛筆描繪的,殷商時候甲骨上的文字,也有用毛筆書寫的痕跡。在古代文獻資料中,如《詩經·靜女》篇中就有“貽我彤管”的句子,有人認為“彤管”就是一種紅管的毛筆。更重要的是實物的發現,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的戰國墓穴中,挖掘出一套寫字工具,其中就有一支用上好兔箭毛製成的毛筆。可見,在秦以前,毛筆已經出現了,所謂“蒙恬造筆”,可能隻是改進了毛筆的製造方法。秦以後,毛筆的使用日益廣泛,毛筆的製造也愈加精良。三國的韋誕、唐朝的鐵頭、北宋的諸葛高,都是製筆的能手。據《清一統誌》記載:元代湖州筆工馮應科、陸文寶精於製筆,他們的製筆技術世代相傳,不斷發展,“湖筆”的稱號聞名全國。至於湖筆究竟起源於何時,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在元代,也有人認為是在南北朝時創始的。如果後一種說法可靠的話,那麽湖筆的曆史至今便已有一千多年了。

墨的產生,由來已久。東漢和帝時曾做過蘭台令史的李尤認為:墨、硯這兩件東西與文字同始於黃帝時代。可是這種說法缺乏事實根據,難以令人相信。據《莊子》一書記載:宋元君養了許多有名無實的畫師,有一次宋元君召他們作畫,這些人突然遇到考驗,焦急萬分,一個個擠眉眨眼,不知所措,隻是在那裏裝模作樣地“舐筆和墨”。這個故事表明,戰國時候已經有墨,該是無疑問的了。古代製墨的原料和方法非常簡單,據說就是采取天然的礦物“石墨”稍稍加工而成。至於用鬆煙、油煙、漆煙和膠製成的墨,那是後來才出現的。三國時著名的書法家皇象談到墨時,有“多膠黝黑”的話,而製筆能手韋誕所做的墨也很出名,有“一點似漆”的稱譽,可見墨的質量在三國時已經達到很高水平了。五代時,墨的製造獲得進一步發展。據明朝陶宗儀的《輟耕錄》記載:北方墨工奚廷珪和他的父親奚超南遷,見到歙州地方鬆樹很多,就定居下來製墨。由於他們不斷地鑽研、改進,所製的墨使用起來光澤如漆,受到南唐後主李煜的重視,奚超父子被封為墨官,並賜姓“李”。宋朝時,歙州改名徽州,製墨家潘穀所做的墨尤為精妙,“徽墨”這個名稱也就開始流傳下來了。

紙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從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看,西漢時代我國已經有了麻紙和絮紙。到了東漢中葉,蔡倫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改進了造紙方法,紙的質量顯著提高。東漢末年,左伯在這個基礎上又有了新的創造,所做的紙更為精良,得到“妍妙輝光”的讚語。後來,造紙手工業在全國普遍發展起來,造紙技術不斷提高,用以造紙的原料也愈來愈多,據宋朝蘇易簡的《文房四譜》記載:四川用麻、福建用嫩竹、北方用桑皮、浙江用麥稻稈、江蘇用繭、湖北用楮(chǔ),能做出各式各樣的紙,適應不同的需要。最適合於書寫、繪畫的要算是“宣紙”了。宣紙產於涇縣,涇縣唐代屬宣州管轄。傳說,蔡倫死後,他的弟子孔丹由於懷念師傅,很想造一種特別好的紙為師傅畫像作紀念,但沒有合適的原料,願望始終不能實現。後來,他看見倒在山溪裏的檀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泡得發白,受到很大啟發,於是想到利用檀樹皮作紙,經過了多年的試驗,終於獲得成功。宣紙潔白、細密、柔韌,我國保存到現在的許多古代文獻、書畫很多就是用宣紙抄寫、繪製的。

硯是研墨的工具。據《文房四譜》引伍緝之的《從征記》說,魯國孔子廟中有一石硯,製作古樸,是孔子生前所用的東西。由此可見,秦以前已經有硯了。漢朝時,硯的製作達到了很高的水平。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安徽太和縣漢墓中發現了一些圓形石硯,其中就有一副硯製作得非常精美。整副的硯分蓋、底兩部分,硯蓋外麵隆起的提梁,雕出兩條通體帶鱗互相纏繞的長身獸;硯底鼎立的三足,刻著三組熊狀的花紋;硯身披有各種美麗的紋飾。這不僅是一隻合用的文房用品,而且還是一件很珍貴的藝術品。魏晉南北朝時候,製硯的材料非常廣泛,除了一般的石硯以外,還有豪華的銀硯和特製的銅硯、鐵硯。到唐代,硯的種類更多,尤其是用漢未央宮瓦和魏銅雀台瓦製成的瓦硯,以及用絳州(今山西新絳)汾河泥燒製的澄泥硯,特別名貴。宋朝時,石硯普遍流行起來,在各種石硯中,以端州(今廣東肇慶市端州區)地方出產的“端硯”最為人稱道。端硯在唐代已有製造,到宋朝始聞名全國。它的石質溫潤細膩,色澤凝重,紋彩典雅,一向被書畫家們視為珍寶。古代有許多珍愛端硯的故事,至今傳為佳話。據記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有一次到宮中為宋徽宗寫一禦屏;寫完,徽宗看了讚歎不已,米芾乘機請求徽宗將剛才用過的端硯賜給他,徽宗答應以後,他急忙把端硯揣在懷裏,弄得滿身墨汁淋漓,引得徽宗大笑不止。

(宋生 易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