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我國最古的書,是春秋戰國時代廣泛流傳的簡策和版牘。簡策是用竹片寫的書,版牘是用木板寫的書。“簡”是指一種寫字用的竹片,其長度有二尺四寸、一尺二寸、八寸等幾種。把許多“簡”編在一起叫作“策”,“策”也可以寫成“冊”。今天我們說書一冊、上冊、下冊的“冊”字,就是這樣來的。
“版”是指寫字用的木板,“牘”是指已經寫了字的木板。版牘一般是用來寫短文章的,往往一塊版牘就是一篇文章。這是它和簡策不同的地方。不過,在沒有竹子的地方,也有用木板做成簡策的。
簡策和版牘上的字是用毛筆寫上去的,寫錯了就用刀子削去。古書上說,孔子在編定《春秋》時,“筆則筆,削則削”,意思就是說,該加的就用毛筆加上去,該刪的就用刀子把它削掉。可以想見,古時寫一本書要比我們今天寫一本書困難得多。
比簡策和版牘稍晚一點的書是帛書,就是在用絲織成的帛上寫的書。在帛上寫書,可以按照文章的長短隨時剪斷,卷成一束。今天我們說書一卷、上卷、下卷的“卷”字,就是這樣來的。
東漢時,造紙術經過蔡倫的改進以後,用紙做成的書就大量出現了。不過,當時印刷術還沒有發明,一切書籍都還是手抄本。如果誰想要念書,還得先從人家那裏把書借來,抄寫後才有書念。這樣不僅很費時間,而且很容易抄錯。可見古人念一本書,在物質條件上,比起我們今天來,不知要困難多少。
大約在唐朝中期,或者說在9世紀前半期,雕版印刷術發明後,用雕版印刷的書就出現了。現在已經發現的我國第一本印刷的書,就是在前麵講到的唐懿宗鹹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剛經》。但是,這本最早印刷的書——《金剛經》,現在已經不在國內,陳列到外國(英國)的博物館中去了。(朱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