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拜
在京劇中,老百姓見官得跪著,小官見大官得跪著,大官見皇帝也得跪著,跪之不足,有時還得拜上幾拜,好像人們長著膝蓋就是為著跪、拜似的,為什麽會有這種禮節呢?
根據古書的記載,我們知道,原來戲台上的跪、拜,確實反映了古代人們的禮節。例如,清末大學士瞿鴻禨(jī)的日記裏,就記載著清朝的官員們和皇帝、皇太後談話的時候,都一溜子跪在地上,他們大多數人都年紀大了,聽覺不好,跪在後邊的聽不清楚皇帝說的什麽,就隻好推推前邊跪的人,問到底說的是什麽。有的筆記還記著這些年老的大官,怕跪久了支持不住,特地在褲子中間加襯一些東西,名為護膝。而且,不隻是宮廷、官府如此,民間也是這樣的,如蔡邕(yōng)《飲馬長城窟行》:“長跪讀素書,書上竟何如?”古詩:“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複何如?”《後漢書·梁鴻傳》說,孟光嫁給梁鴻,帶了許多嫁妝,過門七天,梁鴻不跟她說話,孟光就跪在床下請罪。《孔雀東南飛》:“府吏長跪答,伏維啟阿母。”可見婦女對男子、兒子對母親也是有長跪的禮節的。
這到底是什麽緣故呢?原來古代人是席地而坐的,那時候沒有椅子、桌子之類的家具,不管人們在社會上地位的高低,都隻能在地上鋪一條席子,坐在地上。例如漢文帝和賈誼談話,談到夜半,談得很投機,文帝不覺前席,坐得靠近賈誼一些,聽取他的意見。至於三國時代管寧和華歆因為誌趣不同,割席絕交,更是膾炙人口的故事。正因為人們日常生活,學習也罷,工作也罷,都是坐在地上的,所以跪、拜就成為表示禮節的方式了。宋朝朱熹對坐、跪、拜之間的關係,有很好的說明。他說:
古人坐著的時候,兩膝著地,腳掌朝上,身子坐在腳掌上。要和人打招呼——肅拜,就拱兩手到地;頓首呢,就把頭頓於手上;稽首則不用手,而以頭著地,這些禮節都是因為跪坐著而表示恭敬。至於跪和坐又有小小不同處:跪是膝著地,伸腰及股。坐呢?膝著地,以臀著腳掌。跪有危義,坐則稍安。
從朱子的這段話來看,宋朝人已經弄不清跪、坐、拜的由來了,所以朱熹得作這番考證。
有人不免提出疑問,人們都坐在地上,又怎麽能工作和吃飯呢?這也不必擔心,古人想出了辦法,製造了一種小幾,放在席上,可用以寫字、吃飯。梁鴻吃飯的時候,孟光一切準備好了,舉案齊眉,把案舉高到齊眉毛,以表示在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製度下,妻子對丈夫的尊敬,這個案是很小很輕的,要不然,像今天一般桌子那樣大小,孟光就非是個大力士不可。
因為古代人們都是坐在地上的,所以就得講清潔衛生,要不然,一地的灰塵,成天坐著,弄得很髒,成何體統?
到了漢朝後期,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家具——胡床,傳進來了,行軍時使用非常方便,曹操就曾坐在胡**指揮過作戰。後來從胡床一變而為家庭使用的椅子,椅子高了,就得有較高的桌子,從此人們就離開了席子,不再席地而坐,改為坐椅子、凳子了。
人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在席地而坐的時候所產生的反映封建等級製度和上下尊卑的禮節——跪和拜卻仍舊習慣性地繼承下來,並且從此坐和跪拜分了家,跪和拜失去了和生活方式的任何聯係,單純地成為表示敬意和等級差別的禮節了。
(吳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