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家具

字體:16+-

在原始社會裏,人們過著最簡單的生活,當然談不到使用家具。當時人們休息是坐在地上或睡在地上的,因為地上很硬很潮,坐時睡時總要鋪墊一些東西,比如植物的枝葉啦,或是獸皮啦,等等。當發明了編織技術以後,也自然會鋪墊席子。這種“席”,如果也可以算做家具的話,就是室內最古老的家具。在我國古代,很長時間保持著席地坐臥的習俗,一直到漢代,席還是最常用的家具,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仍還離不開它。那時一般的席是蒲草織的,好一些的加上絹帛的邊緣,更貴重的還有用絲織的“繡茵”。

最早出現的家具還有床。殷代的甲骨文裏,就有“床”字的形象。1957年在河南信陽發掘的戰國時期的楚墓裏,有不少雕飾精美的漆、木家具——床、幾、案等,這是我國現存的年代較早的一組木製家具實物。出土的木床長2.18米,寬1.39米,四周圍有欄杆,下麵有六個足。床很矮,床足才高19厘米。到漢代,床還是比較矮的。在漢代的畫像石和壁畫裏,常常有坐在**的人物畫像,有的床就是一個矮平台,有的下麵有四足,它的用途和席一樣廣泛。

**往往要張掛帳子,帳子的形製,一般多做成複鬥形狀。古詩《孔雀東南飛》中所說的“紅羅複鬥帳,四角垂香囊”的句子,指的就是這種形製的帳子。至於宮廷貴族們所用的帳子,自然就更加講究,裝飾也更為華美,帳頂往往飾有金蓮,四角裝有金龍口銜的彩色穗子。

席地而坐或坐在矮**,如要飲食或書寫,就臨時放置案、幾。案的形狀,就像一個大托盤,下麵有足。有作圓形的,下麵有三足;有作長方形的,下麵有四足。講究的案是漆案,四角有銅飾。案一般都不太大,很輕,也不太高,一般不過20厘米。幾是狹長形的,下麵兩端裝足,在坐累了時可以倚伏在上麵休息,稱為“憑幾”。晉代以後,流行一種憑幾,幾麵作圓曲形,下麵有三個獸蹄狀的足,形式古樸、大方。

裝藏東西,一般用箱子,也有立櫃。河南陝縣的東漢墓裏,出土了一件綠釉陶櫃模型,是方形的,下麵有四足,上麵有可以開啟的櫃門。

至於在室內作隔斷的,除了帷幔外,還有屏風,這種屏風多安設在床的後麵和兩側。另外還有一種“步障”,用布帛製成,也作隔斷用。

魏晉以後,家具有了變化。這時,由於一般建築物加高了,所以室內的陳設也相應地加高。例如,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畫的《女史箴圖》中,床的高度就和現代的差不多。另外,一些少數民族的用具也傳入中原地區,例如在漢朝末年,北方少數民族的“胡床”傳了進來,而且逐漸廣泛流行。這種“胡床”,大約就是以後的“交椅”一類的東西,可能就是椅子的前身。

最晚到唐代,出現了真正的椅子。1955年在西安發現了唐玄宗的寵臣高力士之兄高元珪的墳墓,墓室正壁上的人畫像就是坐在椅子上的。敦煌的唐代壁畫裏,也畫有椅子。看來這時椅子的樣式結構還很古拙,都是仿效建築中大木作手法。同時由敦煌的唐代壁畫和傳世的唐代繪畫裏,可以看到當時已使用了桌子,有簡單的長方形板桌,也有製作精致的長桌。除了桌、椅外,也還有方凳等物。

桌椅一出現,人們逐漸改變了席地坐臥的方式,改為坐椅子、凳子了,這樣也就引起了許多日常生活用具的變化,也引起了生活習俗方麵的變革。從五代時南唐顧閎中繪的《韓熙載夜宴圖》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家具已很齊備,有椅子、鼓凳、桌子、矮幾、大床、屏風等。但是這些家具還不像現在的家具那樣,放置在室內一定的位置,而是用時放置,用畢即撤除。

到宋代,桌椅家具才普遍地使用起來。在河北巨鹿縣宋城遺址中,掘出過北宋末年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的木製桌椅,這是很珍貴的發現,是我國現有的罕見的宋代實用木製家具。從宋代的繪畫及墓葬裏的壁畫和殉葬的家具模型來看,這時家具的品種已經顯著增多,除桌、椅以外,還有床、凳、屏風、高幾、櫃、衣架、巾架、曲足盆架、鏡台等;並且在製作上也有了不少變化,上麵還出現了華美的雕花飾件。

(楊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