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撚軍

字體:16+-

“撚軍”是與太平天國同時的一支農民起義軍的名字。撚軍起義爆發在鹹豐三年(1853),到同治七年(1868)失敗,前後與清軍相持達十六年之久。

撚軍最初的活動地區主要在安徽、河南一帶。早在19世紀初期,這個地區的饑餓貧困的農民和一些失業遊民,由於不堪封建政權的壓迫,便一股一股地聯合起來,打擊地主富戶。最初,人們稱他們為“撚子”。後來,參加的群眾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一種群眾性的組織,因此,就出現“撚黨”的名字,活動地區也逐漸擴展到山東、江蘇等地。這時撚黨組織很分散,“結則為撚,散則為民”,時分時合。太平天國革命發生後,大大地推動了各個地區的農民鬥爭,撚黨也迅速地發展起來,並逐漸形成了以張樂行、龔得樹等為領導的幾支主要力量。

1853年太平天國的大軍進入安徽,同年5月又舉行北伐,沿途大大打擊了長江以北各地清軍的勢力。在太平軍的掩護和影響下,安徽、河南、蘇北、山東等地撚黨紛紛起義,號為“撚軍”。起義之初,撚軍支派很多,力量分散,經常被清軍各個擊破。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情況,1855年各地撚黨首領大會於安徽雉河集(渦陽),推張樂行為盟主,稱“大漢明命王”,各地的撚軍都聽從他的指揮調遣。這次會議是撚軍起義的一個轉折點。從此,撚軍開始從分散作戰轉變為有統一指揮的聯合戰鬥。結果在戰鬥中取得很大勝利,初步建立起豫皖根據地,勢力波及整個淮河流域,人數發展到幾十萬。

1856年年底,撚軍在河南、安徽交界的三河尖地區與清軍作戰,而太平軍則正在淮河以南桐城、六安等地與清軍作戰。撚軍要鞏固豫皖根據地,太平軍要鞏固淮南地區。從當時的形勢看來,隻有兩軍會合才能取得勝利,在這種情況下,張樂行采取了正確的軍事路線,毅然率軍南下,於1857年3月與太平軍在安徽霍邱會師。從此以後,撚軍與太平軍進入聯合作戰時期,張樂行正式接受太平天國的領導,太平天國封他為“征北主將”“沃王”。太平天國的後期將領陳玉成和李秀成與撚軍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係。這兩支旗幟不同的農民革命軍共同戰鬥,給了封建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

1861年後,由於太平軍在安慶保衛戰中失敗,使淮南戰區處於極為不利的形勢,張樂行隻得率領撚軍渡淮北上,重新回到雉河集,結束了與太平軍在淮南長達五年的聯合作戰時期。但在同治元年四月(1862年5月),張樂行還曾經準備在壽州攔截陳玉成的囚車,救出自己的戰友,結果沒有成功。由於撚軍失掉了太平軍的支援,從1862年後,鬥爭極為艱苦。清政府派僧格林沁率領著蒙古騎兵作為鎮壓撚軍的主力。1863年3月,撚軍的根據地雉河集被清軍占領,撚軍的領袖張樂行被僧格林沁殺害。撚軍雖然失去了根據地,失掉了領袖,但是,撚軍的鬥爭並沒有結束。張樂行的侄兒張宗禹又帶領隊伍重新收複了雉河集,團結撚軍餘部繼續與清軍戰鬥。

1864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失陷後,原被陳玉成派出遠征西北的一支太平軍,回師東下,與撚軍聯合。太平軍的將領賴文光被推為撚軍首領。這時期的撚軍與以前不同,它發展成了一支正規化的戰鬥部隊,有統一的領導,有獨立作戰的戰略方針,更重要的是,它在整個抗清鬥爭中,已經不是單純起著一種配合作用,而成了一支主力軍。撚軍為了反擊僧格林沁的騎兵,便“易步為騎”,以騎兵為主,轉戰於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1865年5月在山東菏澤徹底擊潰了僧格林沁的騎兵,屠殺人民的劊子手僧格林沁也死在撚軍的鐵拳之下。

從1864年到1866年,撚軍的戰果是輝煌的,對清政府的打擊是沉重的。可是盡管撚軍取得了如此重大的勝利,但太平天國革命已經失敗,全國的革命形勢漸趨低潮。反動派也得以集中力量專門對付撚軍了。在這種情形下,賴文光決定將撚軍分成兩支,以便互相呼應、互相聲援。1866年秋天,撚軍開始分為賴文光所領導的東撚和張宗禹所領導的西撚。但這樣分兵的結果,卻更加削弱了撚軍的力量。

東撚軍轉戰在山東、河南、湖北等地,計劃從湖北入四川。東撚軍曾經在湖北把李鴻章的淮軍打得狼狽不堪,在山東又攻破清軍與英法侵略軍的聯合防線。但是,由於他們東西奔馳,經常處在戰鬥中,力量不斷削弱卻又得不到支援與補充,終於在同治六年(1867)底在山東被擊敗。次年初,賴文光在江蘇被俘就義。

西撚軍於1866年進入陝西,計劃聯合西北回民起義軍,然後在川陝間與東撚軍會師。西撚軍轉戰於陝西、山西一帶,並曾**河北,引起清廷極大的震動。但是,自從東撚軍被鎮壓後,鎮壓農民起義的李鴻章、左宗棠與英法侵略軍聯合攻擊西撚軍,西撚軍在優勢敵人的圍攻下,屢戰不利。最後於1868年8月在山東茌平搶渡運河時被擊敗,許多撚軍將領都壯烈犧牲。

(馬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