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國
在太平天國革命發生後的第四年,即鹹豐四年(1854),兩廣(廣東、廣西)地區的人民在天地會領導下發動了一次規模巨大的反清革命運動,建立了“大成國”。
“大成國”反清起義的火把最先從廣東佛山鎮燃起,不久便蔓延到兩廣各地,主要領袖是陳開和李文茂。陳開是廣東佛山鎮人,出身於貧苦家庭。他曾替人打工度日,又曾當過船工,是天地會的一名領袖。1854年7月,陳開和其他一些天地會領袖在佛山鎮率眾起義。起義群眾以“紅巾為識”,因此被反革命辱罵為“紅巾賊”或“紅頭賊”。起義發動後,很快就占據了佛山鎮,並得到了李文茂領導的另一支天地會起義軍的響應。
李文茂,廣東鶴山人,是當時粵劇的著名藝人,天地會中有名的拳師。陳開在佛山率眾起義後,李文茂便領導群眾在廣州的北郊佛領舉起了義旗,響應陳開起義軍。
起義的形勢發展得異常迅速,不到十天的時間,起義軍就打下了“西至梧州,北至韶州,東至惠、潮,南至高廉”的十幾個州縣。陳、李兩支起義軍圍攻廣州達半年之久,有力地打擊了廣州的反動勢力。但當時兩廣總督葉名琛在外國侵略者和當地地主階級的反動武裝——“團練”的資助下,集中了反革命力量,向起義軍進行反撲,因而使起義軍一時遭到挫敗,不得不由廣東轉入當時革命高漲的廣西地區。
陳開、李文茂率軍轉入廣西後,在肇慶會合了廣西天地會梁培友、伍百吉、吳超等部的起義軍,乘船沿西江西進,一路攻梧州,過藤縣,並進攻潯州府。經過三個月的“環攻”,起義軍終於攻克了潯州城,革命的力量又恢複壯大起來。
起義軍攻占潯州府城後,便建立起革命的政權,國號“大成”,並改潯州為“秀京”。起義領袖陳開自稱鎮南王,李文茂稱平靖王。又設官分職,蓄發易服,頒布了一些保護人民利益的政策、法令,初步地組成了“大成國”的革命政權。從1856年至1857年間,“大成國”起義軍以潯州為中心,分路出征,向四周擴展:李文茂親率大軍北伐,攻占了柳州、羅城、融縣與慶遠等地,接著,又“掠清流,襲思管,屯太坪,柳、慶二府,蔓延殆遍”,使起義勢力得到迅速的發展;陳開也親率大軍東征,攻占了梧州;另有一軍西征,先後攻占了橫州、永淳、南寧等地;與此同時,早在1853年起義的壯族領袖黃鼎鳳,率領壯漢人民已攻占了上林、賓州等地,並接受了“大成國”隆國公的封號,率領部眾加入“大成國”,因而使起義勢力更加壯大。這時“大成國”的勢力範圍,已控製了東到梧州、西至南寧、南至容岑、北抵柳州的廣大地區,一時形成了廣西人民革命的**。
“大成國”起義的勝利發展,是同全國革命形勢的高漲分不開的。太平軍在金田起義後,於廣西各地轉戰,曾消滅了不少的清軍,太平軍離開廣西後,又吸住了大批的清軍。這就給起義軍的順利發展造成了有利的條件;同時在太平天國革命的鼓舞推動下,廣西壯漢人民又不斷掀起革命的浪潮。當時在廣西,除了“大成國”起義勢力以外,在廣西東北部有朱洪英領導的天地會起義軍,以灌陽為根據地,建立了“升平天國”;在廣西的南部有陳金剛率領的廣東起義軍;在廣西的西部有壯族領袖吳淩雲、吳亞終父子領導的壯漢人民起義軍,以新寧、太平為根據地,建立起“延陵國”的起義政權。這些起義勢力無一不有力地打擊著反動勢力。特別是1859年石達開部太平軍返回廣西後,使廣西各地的起義軍更加活躍起來。這種高漲的革命形勢,也給“大成國”起義的勝利發展帶來了有利的客觀條件。
“大成國”和其他各支起義軍沒有很好地利用這種十分有利的革命形勢,協同作戰,共同對敵,而是“各自為部,不相援應”。太平軍石達開部返回廣西後,“大成國”也未能同太平軍很好地合作。就連“大成國”內部,也不夠團結,一些領袖,往往因個人利益的衝突而產生分裂。如和陳開在廣東共同起義的陳顯良,因“未得封王”“有不服之心”,後來竟脫離“大成國”返回廣東;再如,1858年定北王梁昌與平西王區潤不和,梁昌被逐,逃回廣東合浦,結果被當地團練逮捕殺害,區潤後來也因內部不和被其部下所殺。起義軍內部的這種不團結嚴重地削弱了起義軍的戰鬥力量。
1858年後,起義軍在清軍與團練的猛攻下,柳州等重要根據地相繼失守,李文茂率軍一度轉入貴州黎平府地區,但由於當地反革命勢力猖獗,又退返廣西。不久李文茂便敗死於懷遠山中。1861年,“大成國”多年經營的根據地潯州,被清軍攻陷,陳開逃出潯州不久,也被地主團練所殺害。至此“大成國”的轟轟烈烈的反清起義,終於失敗了。
(馬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