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景詩
宋景詩是山東堂邑人,他家幾代以來,都是貧農。鹹豐四年(1854),宋景詩三十歲的時候,曾和許多農民一起,到離家鄉十餘裏的冠縣迎接過太平天國的北伐軍。很多農民投入了太平軍,跟著北上了。宋景詩帶著對革命的向往和對地主滿腔仇恨的心情,回到了家鄉。
他的家鄉和當時中國的其他農村一樣,充滿著貧困、饑餓、災荒,造成這種災難的主要原因是地主、官府的殘酷壓榨。因此,他的家鄉的農民也和其他各地的農民一樣,具有反抗、鬥爭、革命的要求。這種要求,在太平天國和撚軍鬥爭的鼓舞下,更加強烈了。
1860年,農民們因為連年災荒,連吃糠咽菜都很困難,官府卻還要增收農民的賦稅。於是,山東各地農民到處掀起了抗糧運動。堂邑周圍的農民群眾在宋景詩的領導下,集合了萬餘人進行反抗。
1861年3月29日,宋景詩帶領群眾打進了冠縣縣城,焚燒衙署,劫放獄囚,開倉取粟,救濟窮民,正式舉起了武裝起義的旗幟,這支起義軍叫作“黑旗軍”。
和黑旗軍同時起義的,還有屬於白蓮教係統的黃旗軍、紅旗軍、白旗軍、綠旗軍等,宋景詩與他們聯絡配合得很好。他們提出了“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的口號,到處受到貧苦農民的擁護和支持。因此,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各支起義軍先後攻占了山東西北部的十三個縣城,聲勢盛大。
反動統治階級見起義軍發展迅速,起義地區又靠近京城,十分害怕,便趕快調集了數萬大軍,兵分三路,想用壓倒性的優勢兵力撲滅革命力量。在這種情形下,起義軍遭到了暫時的挫折。
同治元年(1863),宋景詩重整旗鼓,帶著隊伍回到了家鄉附近的臨清。
在家鄉等著他們的,不僅有清政府的官軍,而且還有當地地主階級自己組織起來的反動武裝——“團練”。這些團練武裝,都是由當地的惡霸土豪所掌握,對革命農民抱著很深的階級仇恨,其中尤以楊鳴謙領導的“柳林團”和王二香領導的“岡屯團”最為凶狠毒辣。黑旗軍對這兩個“民團”“白天打,黑夜打,見天兒打”,打得這兩個凶狠的地主武裝,龜縮在圩(wéi)子裏不敢伸頭,楊鳴謙和王二香也被宋景詩用計殺死。從此以後,黑旗軍又連續戰勝了清軍的多次進攻,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黑旗軍的紀律是很好的。他們規定:不許敲詐民財,不許占住民宅,不許奸盜邪**。走路行軍絕對不踩莊稼,到一個地方隻在野外紮營,不進村莊。黑旗軍每到一處,都先出告示安民,公賣公買,不賒不拿,並把反動及逃亡地主的土地和糧食,分給貧苦農民耕種、食用。所以,人民群眾對於黑旗軍愛護備至:婦女們為黑旗軍巡風;小孩們為黑旗軍遛馬;打仗時,農民們揚土助陣。正因為如此,後來黑旗軍雖隻剩兩千多人,仍然能屢次打退三四萬反動武裝的攻擊。
清朝統治者為了拔去這個眼中釘,最後調動了它的王牌軍——僧格林沁的隊伍和直隸總督劉長佑的隊伍,聯合起來向黑旗軍進攻。1863年9月21日,兩軍會戰。反動派的優勢兵力逼使黑旗軍不得不撤退。撤退時,宋景詩叫人在圩子上遍插旌旗,鑼鼓不停。第二天僧格林沁撲進圩子,隻見綿羊倒懸,羊蹄擊鼓,老牛曳車,車插旌旗,而起義軍卻早已不見了。
可惜從此以後,起義軍就兵分四散,有一部分被清軍擊敗;另一部分人,在宋景詩率領下,和撚軍會合起來,繼續戰鬥。
(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