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北京政變

字體:16+-

鹹豐十一年(1861),清朝貴族統治者內部發生了一次爭奪權力的鬥爭。以慈禧太後為首的貴族集團在這次鬥爭中獲勝,奪得了清朝最高統治權力,這就是“北京政變”。政變以後,中國最腐朽的封建統治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勾結起來,組成了反革命的同盟,並且聯合鎮壓了偉大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把中國進一步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以後,腐朽的清朝軍隊被英、法侵略軍打得丟盔卸甲,節節潰敗。1860年8月,駐守大沽的清軍主帥僧格林沁不戰而逃,侵略軍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天津,到了9月底,侵略軍逼近北京。這時,清朝統治者亂成一團,鹹豐皇帝也嚇得喪魂失魄,急急忙忙帶著他的寵妃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後),率領著一班親信大臣逃到熱河躲了起來。鹹豐的弟弟恭親王奕受命留在北京觀看風色,進行求降乞和的卑鄙勾當,最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徹底地向外國侵略者投降。

《北京條約》簽訂後,外國侵略者得到了比第一次鴉片戰爭還多得多的特權,他們對奕在訂約過程中“有求必應”的奴才相十分讚賞,不斷地加以扶植。奕也以深得外國主子的歡心為榮,更是百般恭順,甘心做外國侵略者最馴順的工具。當時太平天國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著革命鬥爭,這不但對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是致命的危險,而且對外國侵略者已經取得的特權利益也是嚴重的威脅,因此,這些侵略強盜為了要保住這個已經屈服了的反動政權,以便利用它來奴役和剝削中國人民,就決心要消滅中國人民的革命。《北京條約》剛一簽訂,他們就迫不及待地立刻表示願意出兵幫助清朝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侵略者的這個表示受到奕的熱烈歡迎。

當時清朝的實權主要掌握在跟著鹹豐皇帝逃到熱河去的載垣、端華、肅順等人手中,這些人在鎮壓革命這一點上,和外國侵略者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但他們對外國侵略勢力還很不放心,唯恐外國侵略者借機改變清朝的封建統治,所以不敢輕易地“借師助剿”。這樣,他們就在中外反動勢力合作的道路上,成為外國侵略者最討厭的障礙。當時的英國駐華公使甚至說:“隻消朝廷不在北京,怡親王(載垣)、端華、肅順繼續掌政,我們就不能說中國人民已確實承受了條約(指《北京條約》)。”因此,他們極力尋找機會扶持最忠實的走狗來掌握政權。

1861年8月,鹹豐皇帝在熱河病死,他的兒子載淳當了皇帝(同治皇帝)。這個皇帝當時年僅六歲,他的母親慈禧太後,有很強烈的權力欲望,很想利用皇帝年幼的機會,奪取清朝的最高統治權力。她先授意一些支持她的官僚,建議由她“垂簾聽政”,也就是說由她來實際掌握政權。但載垣等人以清朝從來還沒有太後垂簾聽政的例子為理由,極力反對。慈禧的野心未能實現,懷恨在心,就暗地裏與奕建立了聯係,陰謀發動政變,宮廷中的矛盾鬥爭日益尖銳。外國侵略者認為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極力支持奕去慫恿慈禧回到北京製造政變,並且保證回來後絕不對她有任何刁難。

10月,奕從北京到熱河,與慈禧密商政變,並且拉攏了在北京、天津掌握兵權的兵部侍郎勝保同謀。一切準備就緒,11月1日,慈禧回到了北京。第二天,政變就發生了。他們將載垣、端華、肅順等逮捕起來,處以死刑,同時宣布擁護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從此,慈禧登上了清朝最高統治者的寶座,奕也被任命為議政王大臣輔政事,發動政變有功的桂良、文祥等人,也都做了軍機大臣。政變成功,以慈禧太後為首,一個更腐朽、更黑暗的封建反動統治政權建立起來了。

外國侵略者對“北京政變”早就抱有希望,美國公使曾經說:“我們應以溫和協調的態度獲致恭親王及其同僚的信任,消除他們的驚恐,希望遲早總會發生變動,使最高權力落到他們手裏去。”現在,他們對政變的成功當然更加高興。這位公使興高采烈地說“這個令人感覺滿意的結果,全是幾個月來私人交際所造成的”,毫不掩飾地承認這次政變是在他們支持下搞成的。

通過“北京政變”,中外反革命勢力開始結合起來了。1862年年初,清朝統治者決定向英、法等國“借師助剿”,公開勾結外國侵略勢力來鎮壓革命。

(汝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