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字體:16+-

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適應外國侵略者的需要,設立了“五口通商大臣”這個新職位,辦理對外交涉事務,先後由兩廣總督和兩江總督兼任。一直到1860年,清政府沒有設立和外國侵略者辦理外交和商務的專門機構。

1860年以後,中外反革命勢力為了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而勾結起來。外國侵略者派遣了公使、領事、傳教士到中國,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製,並且在清政府內部培養了奕等代理人。這時外國侵略者發現,還缺少一個更加得力的機構來貫徹它們的侵略意圖。

最會看洋人臉色辦事的恭親王奕,為了投合外國主子的心意,主動地奏準設立“專一其事”地辦理外交和通商事務的機構。1861年1月20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成立。

總理衙門成立之初,隻管外交、商務,後來隨著外國侵略勢力的擴大,它的權力也一天天擴大,逐漸總攬了財政、軍事、教育、礦務、交通等方麵的大權,並且由奕等這樣顯要的滿洲貴族親自主持,實際上總理衙門已發展成為清政府的“內閣”。

總理衙門的經費幾乎完全靠洋人控製的海關供給,總理衙門的人員升官快、待遇高、地位突出。這種特殊現象,曾引起別的衙門的不滿。最後,連皇帝也不得不出來為總理衙門辯護解釋,皇帝的辯解很幹脆,他說:“總理衙門,辦理的都是外國事情,自然和別的衙門不同。”辦理外國事情的衙門就可以與眾不同,這種不同,恰恰表現了這個機構的半殖民地的性質。

清政府專門成立一個高級機構來處理與侵略者利益相關的問題,並且通過這個機構來滿足侵略者的要求和貫徹侵略者的意誌,這當然使外國侵略者稱心如意。英、法公使在聽到這個消息後,就“欣喜非常”,認為這是“數十年求之不得”的,他們大為讚賞奕想出來的聯合中外勢力的“最妙良法”。

總理衙門是中外勢力結合的產物,它的成立是清政府統治機構半殖民地化的一個明顯標誌。從1861年總理衙門成立,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改為外務部,在這四十年間,它始終是聯合中外勢力的總機構,是清政府進行賣國活動的場所。

(楊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