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中國海關

字體:16+-

海關是國家對於進出國境的一切貨物進行監督檢查、征收關稅並執行查禁走私任務的國家行政管理機關。一個國家的海關,好像是這個國家的大門。海關的管理權,好像是大門的鑰匙。大門的鑰匙怎能由外國侵略者掌管呢?可是近代中國大門的鑰匙,長期以來掌握在英國侵略者手裏。那麽,中國的海關管理權是怎樣落入外國侵略者手裏的呢?

早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裏就規定,英國商人應納進出口的貨稅,要“秉公議定”。這個規定已經開始破壞了中國海關的主權。

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占領上海縣城,駐上海的英、美、法三國領事,趁機派兵侵占了設在上海租界內的中國海關,奪取了中國海關的行政權。為了控製中國海關,英、美之間發生了尖銳的鬥爭。最後,英、美、法在共同控製中國海關這一點上達成妥協,並聯合一致對上海地方政府進行威脅、利誘,迫使上海官吏接受英、美、法三國領事各派一個稅務司管理上海海關,主持稅收工作的要求。1854年6月29日,英、美、法三國領事和上海道吳健彰訂立了有關上海海關的協定。7月12日,根據協定,由英、美、法各派一個侵略分子組成三人關稅管理委員會,霸占了上海海關的稅收工作,侵略者就這樣輕易地攫取了上海海關的行政管理權。此後,外國侵略者積極活動,企圖把上海半殖民地的海關製度推廣到各通商口岸。

1859年,野心勃勃的英國稅務司李泰國,經過上海道買辦官僚薛煥的保舉,被兩江總督任命為總稅務司,並得到了選募各通商口岸稅務司的權力。這樣李泰國抓到海關的用人大權,確立了英國人在海關中的統治地位,並在廣州建立了由英國人控製的海關製度。

同治二年(1863),英國人赫德繼李泰國為總稅務司。赫德是一個八麵玲瓏、陰險狡猾的侵略分子。他一方麵在保持英國對中國海關領導權的條件下,按各國在華勢力的大小,任用了其他各國的稅務司,對中國海關實行共管,緩和了各侵略者之間的矛盾,取得了其他侵略者的支持;另一方麵,在清政府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他又把海關收入的一部分交給清政府,用來延續清政府的統治,鎮壓中國人民的起義,從而贏得了清政府對他的寵愛和信任。在中外反革命勢力的支持下,赫德成為一個不倒翁,連續把持中國海關管理權達四十多年之久。在他的任期內,赫德一手製定了一套半殖民地的海關製度,並把這種製度推廣到其他通商口岸。

外國侵略者把持了中國海關的管理權,掌握了中國大門的鑰匙,這不僅大大地便利了外國侵略者對中國實行經濟侵略,而且總稅務司和稅務司們的地位很特殊,一方麵是“洋人”,是帝國主義的代表,另一方麵又算是清政府雇用的人員,這種地位使他們既為清朝官僚所畏懼,而又容易取得官僚們的信任。因此他們比起外交官、傳教士有著更合適的身份來參與和支配中國的政治和外交。在19世紀末,這些掌握中國海關管理權的洋員,任意控製中國的內政外交,包攬其他權利,他們對於推行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促使清政權的半殖民化起了重大的作用。

(楊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