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編 洋務運動
在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部分人,為了鎮壓農民革命,采用西方資本主義的一些技術製造槍炮,武裝反動軍隊。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這一部分統治者進一步認識到,為了要保持封建主義的統治,必須更多地學習一點西方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當時人們把這叫作“辦洋務”,而這一部分統治者也就被稱為“洋務派”。洋務派的主要人物,有奕、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他們實際上是地主階級當權派中最早帶有買辦傾向的一部分人。洋務派所進行的一些活動,在曆史上就叫作“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實質,是要求在舊的封建統治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資本主義的皮毛,來穩定封建主義的統治地位,因此它的性質完全是反動的。
“洋務運動”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864年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到19世紀70年代初。在這個階段,洋務的重點集中在軍事工業方麵。洋務派先後辦了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幾個軍事工廠,製造新式武器,以便繼續武裝反動軍隊,大力鎮壓當時尚在堅持鬥爭的撚軍和回民起義。但這些軍事工業從設計施工、機器裝備、生產技術一直到原料燃料的供應,完全都要依靠外國。而且經營管理混亂腐敗,生產成本十分昂貴,連李鴻章自己也說:“中國造船之銀,倍於外洋購船之價。”生產出來的武器軍艦,質量很壞,除了屠殺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之外,不可能用來應付任何外來侵略。
從19世紀70年代初期到中法戰爭(1883—1885)是“洋務運動”的第二階段。這個時期外國侵略勢力加緊了對中國的進攻,日本、英國、沙皇俄國、法國紛紛侵占中國的邊疆地區。洋務派為了應付這種局勢,直接向外國購置了許多槍炮,並先後向英、德、美、法購買大小艦艇數十艘,建立了北洋艦隊。同時,為了籌集經費,培養洋務人才,還經營了一些采礦、運輸、電報、教育等事業。當然,這些事業在技術、裝備、原料等方麵仍不能不依靠帝國主義。洋務派在進行這些活動時,標榜的口號是“求強”,但依靠帝國主義當然不可能真正使中國強盛起來。實際上,洋務派在對外交涉和對外戰爭中,一直采取妥協投降的方針,大量地出賣了中國的主權。
“洋務運動”的第三個階段是從中法戰爭到中日甲午戰爭(1894)。在這個階段中,洋務派把重點從“求強”轉為“求富”。他們大力投資於紡織、鐵路、煉鋼等工業部門。李鴻章主辦的上海織布局、華盛紗廠、漠河金礦、津榆鐵路等,張之洞主辦的漢陽鐵廠、大冶鐵礦、馬鞍山煤礦等,都是在這個階段中先後開辦的主要企業。但也像“求強”的口號隻是個虛假的幌子一樣,洋務派的“求富”也並不是真正的求國家之富,而是求他們個人之富。這些工礦企業成為洋務派官僚發財致富的利源。
1894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在戰爭中,洋務派大力經營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同時,他們經營的各種企業也因貪汙腐敗而奄奄一息。洋務派散布的“求強”“求富”的神話幻滅了,他們的腐朽賣國的麵目日益暴露,“洋務運動”也就此破產。
(馬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