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
侵占越南並且以越南作為基地入侵中國,這是近代曆史上法國曆屆資產階級政府的一貫政策。
中越兩國人民間自古以來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種友誼,在法國侵略的威脅麵前,在反侵略鬥爭的共同要求的基礎上,使中越兩國人民更加緊密地聯係起來了。
19世紀60年代,法國侵占了越南南部後,馬上把侵略的矛頭指向越南北部和中國西南部。同治十二年(1873)底和光緒八年(1882)四月,法國對越南發動了兩次武裝進攻,妄想建立一個包括越南和中國西南地區的所謂“東方帝國”。英勇的越南人民對法國的武裝侵略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同時,劉永福率領的廣西農民起義軍——黑旗軍,應越南政府的要求,也和越南人民並肩作戰,堅決抗擊入侵的法軍。在越中人民的打擊下,法國的兩個侵略軍頭子安鄴和李維業在河內城邊先後被擊斃。
法國侵略者不甘心於自己的失敗,蓄意擴大侵略戰爭,決心把戰火燒到中國境內。這時清朝政府應越南政府之請,也派兵到越南。1883年12月,法軍在越南山西向清軍和黑旗軍聯合防守的陣地發動進攻,開始了中法戰爭。
戰爭進行了一年多,在越南戰場上,法國侵略軍受到越南人民和黑旗軍及清軍官兵的英勇抵抗。法國政府為了呼應越南的戰局,又派海軍在中國沿海進行海盜式的騷擾。
到1885年3月底,越南戰場的法國侵略軍在越南和中國軍民英勇的抗擊之下,全線崩潰。在越南戰場的東線,清軍老將馮子材在鎮南關(今友誼關)和諒山大敗法軍,勢如破竹地節節勝利進軍。和東線大捷的同時,越南戰場的西線也頻傳捷報,黑旗軍等在臨洮痛打了法軍,尤其是越南各地人民的抗法起義,風起雲湧,更給法國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有利形勢。就在前線勝利進軍聲中,賣國投降的清政府和法國政府加緊談判,最後竟在1885年6月9日簽訂了屈辱的投降條約。中法戰爭以後,中國的邊疆危機更加深了。
為什麽這次戰爭前線打了勝仗反而簽訂了屈辱的條約呢?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清政府的反動和腐朽。
當時,清政府的統治機構已腐朽透頂,政治上十分反動,經濟上百孔千瘡,軍事上也一團糟。1884年,在越南北寧、太原、興化的清軍不戰而逃;1884年7月,福建官吏不采取任何抵抗行動,就讓敵人的戰艦開進了閩江,使中國海軍遭到失敗;1885年2月,廣西巡撫潘鼎新在越南諒山的大潰退,幾乎使法軍**廣西。這些都是在清政府投降路線指導下發生的事情。
當前線官兵違反投降派的意願,在中國和越南人民支持下英勇抵抗,大敗法軍,獲得鎮南關和諒山的輝煌勝利時,清政府不是去擴大戰果,反而把前線的勝利,作為投降的資本,他們匆匆忙忙“借諒山一勝之威”,和法國侵略者簽訂了屈辱的條約。前線官兵用鮮血換來的勝利果實,就這樣輕易地被葬送掉。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英、美等帝國主義一直沒有停止過誘降活動。他們一麵裝作公正人進行“調停”,一麵卻供給法軍燃料、軍火、糧食,替法國修理船艦,供給法軍軍事情報和領水人員,甚至英、美的國旗成了法軍的“遮凶布”,英、美等國的軍艦和商船成了法國艦隊的掩護物。當帝國主義看到它們的誘降和對法援助並不能阻止中國人民的勝利時,在中國當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帝國主義分子赫德,就挺身而出,脅迫昏庸而腐敗的清政府對法妥協,造成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