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是日本在美英資本主義的支持下發動的一次侵略中國的戰爭。
中國的東鄰日本,原先也是個封建國家,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1868年,日本發生了一場不徹底、不完全的資產階級改革——“明治維新”,建立了地主和資產階級的聯合統治。明治維新後,日本的資本主義得到了比較迅速的發展,但封建勢力並未徹底鏟除,階級關係十分緊張,農民和工人不斷發動武裝起義和罷工鬥爭。日本的統治階級為了轉移國內鬥爭的視線,為了擴大商品市場、掠奪原料和資金,便把對外擴張定為國策,把中國和朝鮮作為它侵略的目標。
這時,美國為了趁機在中國和朝鮮伸展自己的勢力,英國為了利用日本的力量牽製垂涎中國東北已久的沙皇俄國,都在暗中支持和幫助日本對朝鮮和中國的侵略。
在這種情形下,日本政府千方百計地把自己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滲入朝鮮,同時積極尋找向中國挑釁的機會,以便掀起一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
1894年1月,朝鮮農民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朝鮮的封建統治者請求清政府出兵鎮壓。日本政府覺得這是趁機挑釁的大好機會,也假意竭力慫恿清政府出兵朝鮮。在清政府派葉誌超率軍入朝以後,日本政府又馬上翻轉臉來,借口清政府出兵,也派了許多軍隊侵入朝鮮,有意造成戰爭衝突的緊張局勢。清政府建議中日兩國軍隊同時撤出朝鮮,遭到日本的蠻橫拒絕。在這種情況下,中朝兩國人民一致要求出兵抵抗日本的侵略。但是,主持清政府外交的李鴻章對這些要求置之不理,而把希望寄托於英、俄等帝國主義的調停上,對日本步步退讓。7月25日,日本海軍突然襲擊護送陸軍去朝鮮的中國海軍。四天後,又向在朝鮮成歡驛的中國陸軍發動進攻,挑起了中日戰爭。1894年是舊曆甲午年,所以這次戰爭叫中日甲午戰爭。
9月12日,日本軍隊又進一步向朝鮮平壤發動了猛烈的攻擊。協助守城的清軍和朝鮮人民一道,進行了英勇的抵抗。防守北城玄武門的清將左寶貴戰死,清軍總指揮葉誌超貪生怕死,命令他的軍隊從平壤撤退,並一口氣逃回了中國。
接著在9月17日,清軍北洋艦隊在黃海海麵上,與日本艦隊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海戰。戰鬥經曆了五個小時,中國的海軍士兵和一些愛國將領英勇奮戰,打傷日艦多艘,並使日旗艦“鬆島”號受了重傷,清軍戰艦損失四艘,最後日艦不敢戀戰,向南退走。
10月,日本侵略軍把戰火進一步燒向中國邊境。一路從朝鮮北部渡鴨綠江;另一路從遼東半島東岸登陸,進犯大連和旅順。11月7日,大連不戰而失。接著日本又於11月18日向旅順進兵。這裏的清軍守將接受了清政府的不抵抗命令,臨陣脫逃,一些愛國官兵雖然進行了抵抗,但因沒有後援,也失敗了。
日本侵略軍進入中國領土後,瘋狂地殺害中國人民。旅順市軍民被殺得隻剩下三十二人。侵略軍野蠻、殘暴的獸行,激起了遼東人民的極大憤怒,人民都起來和侵略軍展開鬥爭。他們在鬥爭中發出豪言壯語:“寧做中華斷頭鬼,不做倭寇屈膝人。”
日本進攻遼東半島時,清政府仍不積極進行抵抗,卻在美國的指使下無恥地進行求和活動。1895年1月20日,日軍在山東半島登陸,先後攻下了威海衛南北兩岸的炮台,形成了從海、陸兩路對威海衛港內北洋艦隊的包圍。港內北洋艦隊的愛國官兵,曾經幾次要求出海抗敵,李鴻章為了保存他的實力,卻下令不許艦隻出港迎敵。艦隊受包圍時,官兵們不顧李鴻章的命令,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因力量薄弱以及艦上“洋員”和賣國分子的破壞,最後,北洋艦隊被日本殲滅了。
中國人民和愛國士兵,在戰爭中進行了英勇的鬥爭,由於清政府采取了不抵抗的方針,致使中國的局勢無法挽回。1895年3月,清政府派李鴻章為代表,到日本馬關進行談判。4月17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個條約規定了中國向日本賠款二億兩白銀;割讓中國大片領土,包括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允許外國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自由開辦工廠;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等。後來,俄、法、德三國從自己的侵略利益出發,不甘心讓日本獨自占領遼東半島,進行幹涉,結果,中國以白銀三千萬兩向日本“贖回”遼東半島。
(餘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