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頤和園

字體:16+-

頤和園是在北京西北近郊區的一所大型園林建築。園內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在湖山之間建有各式各樣的樓台殿閣、亭榭橋廊,再點綴上鬆柏花木,使自然山水與人工布置結合得極為諧和,氣象壯麗而境界幽美,體現了我國園林藝術家和建築工人的高度智慧和傑出技能。

這裏原名清漪園,是1750年清朝的乾隆皇帝下令修建的。這年,他為了給他的母親慶祝六十歲“萬壽”,在這裏的甕山上修建大報恩延壽寺,改甕山名為萬壽山。在山前的湖水東岸築堤蓄水,使湖增大,模仿漢武帝在長安鑿昆明池練水軍的故事,也在這裏觀看水操,並命名為昆明湖。這一處湖山,從此便成了圓明園附近的又一所禁苑。

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侵入北京,焚毀圓明園,清漪園也同時被毀。十幾年以後,慈禧太後想修複圓明園,供她遊樂,但因需款太大,未能進行。又過了十幾年,慈禧太後在建立海軍以加強國防的名義下,責成各省年年撥解巨款,而暗地從中提取經費,於1888年重修清漪園,作為她“頤養天年”的地方,園名也改為頤和園。她搜刮了人民大量的膏脂血汗,修成了這個華美壯麗的庭園,供她一人享受遊樂。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負責經營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中國海陸軍大敗。第二年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全國人民正悲憤莫名的時候,慈禧太後卻仍舊安然地在頤和園避暑度夏。當時民間曾傳述一副對聯來表達他們的滿腔憤懣:

台灣島已割日本

頤和園又搭天棚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頤和園又遭到侵略軍的破壞,慈禧太後從西安回來之後再予修整。清政府被推翻後,頤和園於1924年被辟為公園。但在北洋軍閥、國民黨和日偽統治時期,管理不善,日漸殘破。新中國成立後,這所園林回到了人民手中。為了保護這一所大型園林建築遺產,經過大力修整,頤和園麵貌煥然一新。頤和園經過園林建築藝術家和能工巧匠的精心創造後,獲得了新的青春生命,每日以清爽愉快的風貌接待著成千上萬的遊人。

(張守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