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後
慈禧太後(1834—1908)出身於滿族貴族家庭,稱葉赫那拉氏。鹹豐元年(1851)她十七歲時,被選進皇宮,成為清朝鹹豐皇帝的嬪妃。初封“懿貴人”,是嬪妃的第五級。後來晉封為“懿嬪”。1856年時,她生了兒子載淳,隨即晉封為“懿妃”。第二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僅次於一級的“皇貴妃”,列為宮廷中嬪妃的第二級了。她的“地位”扶搖直上,使她有機會參與政事,並產生了掌握統治權力的欲望。1861年鹹豐皇帝死去,她的兒子載淳才六歲,便繼承了帝位,這就是同治皇帝。同治皇帝的年齡很小,不能掌管國家政事,她就以皇太後的身份,打破清朝成例,實行“垂簾聽政”,稱為慈禧太後(或稱西太後)。從此,慈禧就正式地爬上了統治中國的政治“寶座”,成為中國近代曆史上最黑暗、最腐敗、最反動的封建統治勢力的代表,並且充當起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最得心應手的工具。
慈禧太後為了鞏固她的統治地位,頭一件事就是聯絡奕等洋務派勢力,取得帝國主義的同情與支持,用陰謀手段發動了1861年的“北京政變”,把當時掌握清朝政府中央實權的滿族親貴載垣、端華、肅順等“議政王大臣”處死,消滅了她的政敵。接著,又使用各種手段,培植她的黨羽爪牙,在她周圍形成了一個由許多滿族親貴和一部分漢族地主官僚組成的“慈禧集團”。
慈禧太後剛剛打倒了她的政敵,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就立刻把大屠殺的刀鋒指向了正在轟轟烈烈展開鬥爭的太平天國和撚軍,她十分明確地宣稱,這些革命農民是她的“心腹之害”。她迫不及待地和英法侵略者勾結起來,讓那些火燒圓明園、搶劫京津、屠殺中國人民、犯下滔天大罪的侵略軍隊,來鎮壓中國人民。在慈禧的主持下,中外反革命勢力對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進行了聯合進攻,終於在1864年將太平天國革命鎮壓下去了。不久以後,又血腥地鎮壓了撚軍以及各地的人民起義。慈禧太後就這樣扼殺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取得了封建統治的暫時穩定。
慈禧太後勾結外國侵略者鎮壓了人民起義以後,就一方麵盡量地宣揚她鎮壓人民的“功勳”,掛出一麵“同治中興”的招牌;另一方麵極力鋪張揮霍,追逐驕奢**逸的生活。她最寵愛的太監,先有安德海,後有李蓮英,“招權納賄”,肆行搜刮,以供揮霍,把宮廷弄得烏煙瘴氣。今日宴會,明日賞賜,“天天過年,夜夜元宵”。除了宮廷靡費之外,她進一步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例如,修建頤和園,據說,“土木之費,幾七千萬,窮極奢侈”。其實修建頤和園的花費,遠遠超過此數。因為除挪用了“籌設海軍經費”三千六百萬兩之外,還得加上各地官僚從人民身上搜刮來向她“報效”的許多銀錢。1894年,慈禧太後為了慶祝她自己的六十歲生日,下令各省準備景物“點景”。從紫禁城到頤和園的路上,各省分布“點景”,實際成了一次鋪張浪費的大比賽。
慈禧太後整日生活在驕奢**逸之中,對於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根本不聞不問,相反地,她還常常把外國侵略勢力當作保護她統治地位的靠山。因此,她對外政策的原則就是屈辱投降,賣國求榮。她和她的集團曾經公開說過,他們對於外國侵略者的方針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兩句話確實是慈禧和她的集團奴才嘴臉的最好的自我寫照,是他們賣國求榮的反動本質的深刻的自我揭露。慈禧太後在處理所有對外交涉事件中,都是按照這個原則辦事的。例如,1885年,中國軍民在抗擊法國侵略的戰爭中,和越南人民一道,在鎮南關(今友誼關)一帶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並且乘勝追擊逃敵,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以慈禧為首的清朝統治集團卻把勝利作為議和的階梯,提出“乘勝即收”的投降賣國論調,立即結束戰爭,並和法國簽訂和約,使中國喪失了大量主權利益。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進行的是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而且軍事力量並不弱於日本,但是慈禧太後及其統治集團執行賣國投降的政策,始終對戰爭抱著消極態度,不做戰爭準備,卻把希望寄托在別國的幹涉和調解上,到處求人。結果戰機全失,海陸軍遭到慘敗,還簽訂了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使中國又喪失了大量的主權利益。
在義和團反抗八國聯軍的戰爭中,慈禧太後統治集團害怕義和團強大的反帝反封建拳頭,打到自己身上。他們一麵假意表示支持義和團的反帝鬥爭,企圖利用帝國主義達到消滅義和團的目的,另一麵卻又積極準備投降帝國主義。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後立即逃往西安,她在逃跑的路上下令清軍配合帝國主義屠殺義和團,完全公開地和外國侵略者結合起來。李鴻章、奕劻執行著慈禧太後的對外方針,於1901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徹底地出賣中國、出賣人民。慈禧太後就這樣陰險狠毒地反對和破壞民族自衛戰爭,又一次撲滅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次革命**。
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麵臨著被瓜分的危機。代表中國資產階級要求的知識分子和一部分中小士大夫,掀起1898年的戊戌變法運動。企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主義的變法道路,使中國擺脫被瓜分的危機,走上獨立富強的道路。戊戌變法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具有進步性。但慈禧太後統治集團,根本拒絕和害怕在政治上做任何改革。她糾合封建頑固勢力,反對變法,反對進步,並暗中布置力量,又一次采取宮廷政變的手段,把光緒皇帝囚禁起來,廢除維新政令,大肆捕殺戊戌變法的誌士,扼殺了維新運動。
義和團運動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迅速地發展起來,形成了中國近代曆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反動的慈禧太後竭盡一切力量,想撲滅這次革命的火焰,破壞和鎮壓革命。但是,她的反革命事業並沒有成功。1911年,終於爆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而慈禧太後比那個封建朝廷更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1908年就在革命高漲的形勢下死去了。
(袁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