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皇會
戊戌政變後,梁啟超、康有為先後逃到日本東京,他們並沒有從維新運動的失敗中吸取到教訓,在政治上仍然堅持鑽改良主義這條死胡同。那時,革命思想已經在國內外廣泛傳播,孫中山建立的革命團體興中會也有了發展。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了抵製革命的興起,就公開樹起保皇的旗幟,成立了保皇會。他們以擁戴光緒皇帝、反對慈禧太後、鼓吹君主立憲製度為宗旨,在日本、美洲、南洋各地的華僑中建立組織,進行活動。保皇會用詭辯的詞句把君主立憲的反動主張塗飾起來,說什麽“名為保皇,實則革命”,迷惑了不少愛國的青年知識分子,就是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團體興中會中也有不少會員受到欺騙,竟被拉到保皇會裏去了。保皇會還在海外各地大力發展組織、興辦報刊,專門搞宣傳保皇、吹捧立憲和破壞革命的勾當。其中,梁啟超在東京主辦的《新民叢報》是保皇會的喉舌,它的反動宣傳使不少人在思想上分不清改良和革命的界限,對革命思想的傳播起了極有害的作用。很顯然,如果不粉碎保皇會的反動宣傳,不戰勝《新民叢報》的反動影響,革命的發動就要受到極大的障礙,甚至一時成為不可能。因此,一場思想戰線上的大鬥爭,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接著出版了它的機關報——《民報》。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逐期在《民報》上發表論文,宣揚資產階級的革命道理,介紹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進步學說,同時也刊登揭穿改良派反動嘴臉的文章。這樣,革命派的同盟會跟改良派的保皇會就分別以《民報》和《新民叢報》為主要陣地,展開了要革命還是要改良的激烈論戰。
論戰的主要問題有三個方麵:
1.要不要革命。改良派是反對革命的,他們要保皇立憲,說革命會帶來“內亂”,招致列強瓜分,要愛國就不能革命。革命派認為要愛國就要革命,並且指出推翻清政府,正是為了救中國,拯救國家民族的危亡;清政府是賣國的政府,一日不打倒它,瓜分危機一日不除。還指出改良派嘴裏的愛國,就是愛充當“洋奴”的清政府。
2.要不要民主共和製度。改良派是反對民主共和製度的,他們極力主張君主立憲,說中國人惡劣,不配實行民主共和製度,隻能請求皇帝實行君主立憲。革命派要民主共和,說中國人並不惡劣而是清政府惡劣,還揭露了改良派這種說法是給清政府的封建專製統治打掩護。他們用“中國之蟊賊”“國民之公敵”來聲討改良派。
3.要不要改變土地製度。改良派要維護封建土地製度,謾罵革命派的“平均地權”主張是為乞丐、流氓著想,是想煽動“下等社會”的人起來**,實行起來會破壞社會秩序。革命派要平均地權,說平均地權是為了追求革命的平等社會,不是破壞社會秩序。改良派維護封建剝削秩序和仇恨人民的反動麵目在這一點上完全暴露了,他們的活動就遭到了更多人的反對。
經過這一場大論戰,革命派在理論戰線上擊敗了改良派,使得革命思想大大地擴展開來,促進了革命形勢進一步的發展。
(呂翼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