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三民主義

字體:16+-

三民主義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卓越的先行者孫中山提出的。孫中山(1866—1925),名文,號逸仙,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他幼年就喜歡聽洪秀全、楊秀清的故事,向往太平天國革命。後來他依靠他的經營畜牧業發了家的哥哥生活,先後在檀香山和香港接受資產階級教育,耳濡目染,產生了憧憬西方資產階級“文明”的思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和我國人民波瀾壯闊的反抗鬥爭,激發了孫中山“傾覆清廷,創立民國”的誌願。1894年,他到檀香山聯絡華僑,成立了革命團體興中會。次年2月他返回香港成立興中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開始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理想而鬥爭。到了1904年前後,他又把這個綱領豐富和發展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四句口號。1905年,同盟會成立時,接受了這四句口號作為自己的綱領。孫中山把這個綱領稱為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孫中山倡導民族主義,是為了進行反對滿族貴族反動統治的民族革命。“驅除韃虜”並不是要驅逐滿族人民,而是要推翻以滿族貴族為最高統治者的清政府。孫中山雖然是一位真誠的愛國者,但是他所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使得他沒有能夠提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以實現民族的真正獨立的戰鬥口號,這成為他的民族主義的一個根本弱點。

孫中山倡導民權主義,目的在於進行推翻“君主專製政體”,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的政治革命。孫中山認為,中國幾千年來的君主專製政體都不是“平等自由的”,都是“國民所不堪受的”,所以,隻有民族革命還不行,必須同時進行政治革命,才能實現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理想。按照孫中山的想法,到了那個時候,凡國民都是平等的,都有參政權,議會由民選議員組成,總統由國民公選,製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製自為者,天下共擊之!”,要求推翻君主專製製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這在當時的政治思想中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孫中山所向往的共和製度,其實隻是資產階級的專政。在這種製度下,國家一切權力完全操縱在資產階級的手裏,廣大勞動人民則被剝奪了民主權利。即使真能實現,也決不能做到全體國民一律平等,人人都有政治權利。

孫中山倡導民生主義,是因為看到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貧富懸殊和社會革命的興起,天真地以為隻要“平均地權”,就可以使中國避免重蹈歐美的覆轍,預防將來發生社會主義革命。按照他的想法,所謂“平均地權”並非要從根本上觸動封建的土地製度,“奪富民之田為己有”,而隻是由國家核實地價,原價仍歸原主,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將通過征收地價稅的方法收歸國有。這種做法正是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因為這隻能限製地主對土地價格的壟斷,使土地更適合於工商業的發展而已。孫中山在土地問題上不讚成農民“奪富民之田為己有”,實際上是懼怕農民群眾用革命暴力來摧毀封建統治的根基。

上麵介紹的,是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即舊三民主義。舊三民主義是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行動綱領,是團結當時一切反對清朝統治、反對外國侵略的人們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奮鬥的旗幟。辛亥革命就是在這個綱領的指導下爆發的,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實現民主革命的目的。它的失敗表明:在帝國主義時代,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對三民主義重新做了解釋,獲得了新的曆史特點:民族主義以反對帝國主義為主要內容;民權主義主張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義在主張平均地權和節製資本之外,還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這樣,舊三民主義就發展成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這表明孫中山當時已開始放棄舊的民主革命的綱領,而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新的民主革命的綱領。

(苑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