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秋瑾

字體:16+-

秋瑾(1875—1907)是清末有名的資產階級女革命家,字璿卿,別字競雄,又稱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她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幼時讀書很聰明,能寫一手好詩文。二十二歲時,在家庭的包辦下,與湖南湘潭的封建官僚子弟王廷鈞結婚。

秋瑾受到封建家庭的束縛,時常感到憤憤不平。後來看到清政府的腐朽賣國和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便逐漸產生了為婦女謀求解放和推翻清朝腐朽統治的宏大誌願。1900年,她住在北京,親眼看到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無數暴行,更加強了從事革命的決心。她在《致某君書》裏就堅決地說:“吾自庚子(指1900年帝國主義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事件)以來,已置吾生命於不顧,即不獲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可見這時她已下定了為革命情願犧牲自己生命的決心。在這種強烈的革命思想推動下,1904年,秋瑾毅然決然地衝破封建家庭的樊籠,離開了丈夫和子女,隻身去日本留學,開始踏上了革命生活的道路。

在日本留學期間,秋瑾積極地進行革命活動,與革命黨人劉道一等組織了秘密團體“十人會”。1905年,孫中山由歐洲到日本,成立了同盟會,秋瑾立即加入,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省主盟人。她還聯絡當時留日的女同誌,組織“共愛會”,自己擔任會長。清政府勾結日本政府,頒布取締中國留學生規則,壓迫留日學生,秋瑾憤然返歸祖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1906年,由徐錫麟介紹,加入了光複會。和一些同誌在上海設立革命機關,並主持了《中國女報》,進行革命宣傳活動。

1906年,同盟會發動了萍(鄉)瀏(陽)醴(陵)起義,全國革命形勢洶湧澎湃。這時秋瑾返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大通學堂原為徐錫麟、陶成章等創辦,是光複會訓練幹部、組織群眾的革命據點。在大通學堂,秋瑾為了進一步訓練革命力量,成立了“體育會”,招納會黨群眾和革命青年,進行軍事操練,並積極聯絡浙江各地的會黨,組成“光複軍”,推徐錫麟為首領,秋瑾任協領,積極地進行起義的籌備工作。

1907年5月間,徐錫麟準備在安慶起義,約秋瑾同期於浙江的金華、處州等地響應。但徐錫麟起義計劃先期泄露,7月6日,徐錫麟倉促地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在安慶發動起義。由於準備不夠充分,起義很快失敗,徐錫麟也被捕犧牲了。安慶起義的失敗,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區起義計劃完全泄露,形勢十分危急。當時有人勸秋瑾暫時走避,秋瑾毅然地拒絕說:“我怕死就不會出來革命,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我決不離開紹興。”

1907年7月13日,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經過一場激烈戰鬥,終因寡不敵眾,大通學堂學生的抵抗失敗了,清軍逮捕了秋瑾。審訊時,敵人雖用酷刑逼供,但秋瑾堅貞不屈,沒有吐露半點革命機密,隻堅決回答清吏說:“革命黨的事,不必多問!”萬惡的清朝官吏隻好偽造供詞,捏造罪證,草草結案。7月15日,秋瑾於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死時年僅三十三歲。

(馬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