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劉知幾 杜佑

字體:16+-

劉知幾(661—721)是我國傑出的史學家。他鑽研過許多史書,閱讀過大量史料。710年,他寫成了一部在我國文化史上有巨大貢獻的曆史批評著作——《史通》。

在《史通》裏,劉知幾提出了進步的曆史觀,闡述了他關於編寫曆史書的見解和主張,並對過去的史書做出了總結性的分析和批判。

首先,劉知幾反對命定論的曆史觀,認為那種把曆史看作不是由人創造的而是由什麽天神來決定的觀點,是錯誤的。他正確地提出,曆史是人創造的,不能用命定或命運來解釋。他大膽地對《春秋》和《史記》中的命定論的傾向進行了批判。

其次,劉知幾反對複古主義的曆史觀,認為一切把古代社會描寫成為理想世界,想把曆史拉向後退、恢複古代社會製度的看法和想法,都是錯誤的。他列舉了很多材料,說明堯、舜時代並不是人類最美好的時代。有關堯、舜“盛世”的一些傳說,實際都是不可信的奇談。

最後,劉知幾反對曲解曆史,主張要以大膽批判的精神來寫曆史,記事要直言不諱。他大膽地指出傳統說法的不可信,指明了《春秋》的許多缺點。

此外,劉知幾還主張在編寫曆史時,要參考大量史料,並且要辨明真假,采用真實的史料。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要做到“博采”“善擇”。他主張寫曆史的文字要樸素生動,並力求簡練。

總之,劉知幾揭露傳統的曆史觀的某些虛偽性,主張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曆史,這是進步的觀點。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他對曆史學能有這樣卓越的認識,是很可貴的。他這種主張,對開闊曆史學家的眼界,推動史學的發展,是有很大功勞的。

杜佑(735—812)在唐朝曾做過宰相,是著名的理財家。他是一個好學不倦的人,掌握了豐富的曆史史料。他以多年從政的經驗,結合曆代的史事來分析當時的政治,認為要挽救政府的危機,首要的事是安民,要安民就必須薄賦稅,要薄賦稅就必須節省開支,要節省開支就必須精選人才、裁減官吏。為了闡明這個論點,他用了三十年的時光,至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寫成了《通典》這部有名的著作。

《通典》共二百卷,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這部書對上自古代、下至唐玄宗天寶末年的經濟財政製度、政治製度、典章文物製度、兵法、地理沿革、邊疆民族及外國的風土習俗,都做了係統的、追源溯本的敘述和考證。杜佑極其重視經濟財政措施,在“食貨典”的最後,他特別對這方麵做了總括性的敘述。《通典》開創了曆史書的新體裁,它不但為我國製度史的編纂開了先例,而且保存了我國古代的大量文獻資料。

(曹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