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孫思邈

字體:16+-

孫思邈是隋唐時代傑出的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州)人,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死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活了一百零二歲。他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有名的醫學巨著。在這兩部書中,他不但吸收采納了前人醫學著作的精華,同時,自己還有重要的發明,提出了不少新的醫學理論和醫病方法。

孫思邈特別注意發揚我國古代醫師行醫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他強調指出:給病人治病,不可有貪求財物和顧慮聲名的雜念;不論晝夜寒暑、饑渴疲勞,都要一心一意地替病人診治病症。

孫思邈在醫藥學上的重大貢獻有以下幾方麵:

首先,他在醫療營養不良的病症方麵,總結並發展了前人的方法。人們都知道缺乏維生素A要患夜盲病,缺乏維生素B會引起腳氣病,缺乏碘質甲狀腺就要腫大,造成所謂的“大脖子病”。但是人們了解這些知識,隻不過是近幾百年的事。歐洲人第一次論述腳氣病是在1642年。孫思邈由於善於總結人民群眾的經驗,並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早在7世紀時,就說:患夜盲和腳氣病,是由於飲食中缺乏必要的營養,患大脖子病是由於長期飲用山區裏一種不好的水造成的。對於夜盲病,他用富含維生素A的動物肝髒,如羊肝、牛肝、豬肝等去治療。對於腳氣病,他主張人們用穀白皮(椿樹皮)煮粥吃來預防,或用杏仁、防風、蜀椒給病人治病,這些都是含有維生素B的東西。治療大脖子病,他常用羊或鹿的甲狀腺作藥物,或用含碘質豐富的海藻、昆布(海帶)來醫療,效果十分顯著。當時孫思邈雖然還不懂得什麽是碘、維生素等這些物質,但他能采取正確的醫療方法,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其次,他很注重疾病的預防工作和婦幼衛生。他主張人們應以防病保健為主,平時要注意衛生,不要隨地吐痰。要常勞動,但不要過分疲勞。要吃熟東西,吃時要細嚼緩咽,而且不能吃得過飽。睡眠時不要蒙被子,飯後要漱口,以保身體健康。這種以預防保健為主的醫學主張,是十分先進的。

他很重視婦女和小兒的疾病,主張把小孩病和婦女病分科。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曾提出對孕婦的健康要注意,不要使她受驚,臨產時要使孕婦安靜,接生的人和家人都不應有憂愁驚慌的表現。嬰兒生下要立刻除去口中汙物,剛出生的嬰兒如果不哭,要用蔥白輕輕敲打,或對口吹氣,或用溫水給他沐浴,直到哭出了聲為止。他主張要讓小孩時常曬太陽,吸收新鮮空氣。這些主張都很合乎科學原理。對於難產病、產後並發症,他也有獨到的醫療方法。

此外,孫思邈在醫治一些疑難重症方麵,以及積累針灸治療經驗等方麵,也有不少的貢獻。

由於孫思邈在醫藥學方麵有傑出的貢獻,又富於救死扶傷的精神,所以他一直受到廣大人民的崇敬。後世人都尊稱他為“藥王”。直到今天,陝西耀州還有孫思邈的祠堂,祠裏有他和他父母的塑像。

(曹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