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

玄奘取經

字體:16+-

玄奘,俗姓陳,河南緱(gōu)氏(今河南偃師)人。他在青年時,讀過很多佛經譯本,並且到過長安、成都等許多地方,向著名的法師問過道。但是他感到許多佛教的理論問題還不能很好地解決,於是決心出國到印度等地去遊學。

當時是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唐朝和西突厥的關係還比較緊張,唐政府禁止人民從西北地區出境,玄奘一再申請到印度,都沒有得到批準。他誌向堅決,就獨自一人西走。在過玉門關後經過大沙漠時,幾乎因缺水死去。到高昌時,高昌王麴(qū)文泰留他講經,想讓他住下去。他拒絕了,繼續往西走。他戰勝了沿途的高山峻嶺、飛沙走石、荒坡野林、毒蟲猛獸、暴客偵卒、關卡國界等困難、障礙和危險,穿過了現在我國的新疆、中亞地區、阿富汗、巴基斯坦,到達了印度。

當時印度最主要的佛教學術中心是那爛陀寺(今印度比哈爾邦伽雅城西北),玄奘在那裏跟隨廟中地位最高、學問最好的戒賢法師學習。此後,他繼續到各處遊曆求學。所有印度著名的學者,他幾乎都請教過。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整個印度和巴基斯坦。有一次,他在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雷利城)學術辯論大會上宣讀論文,進行論辯,這個大會有十八國的國王和無數的各派學者參加,大家都很佩服玄奘學問的精深。玄奘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僅以自己的學說豐富了佛教哲理,同時也將我國人民的友誼和文化帶給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人民。他回國後,又把中國古代的重要哲學著作——老子的《道德經》翻譯成梵文(印度古文字),介紹給印度。

貞觀十七年(643),玄奘攜帶了他曆年尋訪所得的佛經、佛像等,離開印度回國。貞觀十九年(645)正月,玄奘回到長安。從這年春天起,他便專心一意地開始進行佛經的翻譯工作。經過將近二十年的辛勤勞動,玄奘把梵文佛經七十五部(總計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譯成了漢文。此外,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十二卷,還翔實地記載了當時唐朝國境以西的一些國家的曆史本末、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位置、山脈河流、生產情況等。這部書成為研究這些地方和國家的古代曆史以及當時的中西交流的寶貴資料。

(張習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