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做了皇帝以後,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問題。這是因為,從五代以來,武人跋扈專權,將士擁立主帥做皇帝的風氣很盛,如果不加強中央集權,新建立的政權就很難鞏固。事實上,宋政權建立不久,就先後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叛亂。叛亂雖然很快就被平定,但是武將仍舊操縱著國家的軍事大權,這點正是讓趙匡胤寢食不安的大患。
為了加強中央的軍事實力,消滅可能叛變的地方武裝力量,趙匡胤采納了大臣趙普的建議,采取了一係列逐步削奪節度使軍權和財權的措施。
在集中軍權方麵:建隆元年(960),趙匡胤命令各州長官把地方的精壯士兵選拔出來,送到京師,補作禁軍(禁軍是當時全國最主要、最精銳的軍隊)。同時,還創立“更戍法”。命令禁軍經常輪流到各地去守衛,表麵上說是讓士兵“習勤苦,均勞逸”,實際上是利用這種辦法,以達到“兵不諳將,將不專兵”的目的。
建隆二年(961)秋天,某日,趙匡胤舉行宴會,邀請掌管禁軍的節度使石守信、王審琦等一塊兒喝酒。在大家酒興正酣的時候,趙匡胤屏退左右,對這些將領們說:“我若沒有你們的幫助,不會有今天。可是,做皇帝實在沒有做節度使快樂!”石守信等聽了,忙說:“陛下為什麽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定,誰還敢有異心?”趙匡胤說:“哪個節度使不想做皇帝?就算你們不想,有一天部下逼著你們做,硬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那時就不容你們不做了。”石守信等說:“我們斷不敢有這種夢想。”趙匡胤說:“人生不過幾十年,求富貴的人,不過是想多積金錢,好自己享樂,使子孫免於貧窮。你們何不交出兵權,到地方上去,多買些田地房產,為子孫長久打算;你們也可以多蓄養歌兒舞女,盡情享受,以終天年!如果能夠這樣,我可以和你們結為姻親,君臣之間,兩無猜疑,豈不是好!”石守信等聽了趙匡胤的話,當然明白是什麽意思,第二天都自動告病,並請求朝廷解除自己的軍職。趙匡胤都一一批準。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在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權後,不再設置殿前都點檢和殿前副都點檢的兵職,而把禁軍交給“三衙”(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統率,並且任命自己比較容易駕馭的人來做禁軍的將領。
這樣,宋中央政府就直接掌握了禁軍,中央集權就大大地加強了。
在集中政權方麵:乾德元年(963),北宋政府命令各節度使所領的“支郡”都直屬中央政府,不再受節度使管轄。中央選派文臣去做各州縣的長官。同時,又在諸州設立通判,名義上是幫助地方官辦事,其實是監視地方官。凡是州內有關兵民、錢穀、賦役、獄訟等政令,如果沒有通判的簽署,就不生任何效力。這樣,北宋朝廷就可以利用地方官和通判之間的相互牽製,收到中央控製地方的實效。
在集中財權方麵:北宋政府為了糾正唐末藩鎮割據以來地方財政收入全歸節度使支配的積弊,命令各州,今後稅收金帛財物,都要上繳中央,地方官隻可以酌情留一部分作為地方經費開支。
北宋政府在施行了上述一係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以後,嚴重地削弱了地方的武裝勢力,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地方藩鎮勢力強大,中央不能指揮調度的局麵。這些措施,對於安定當時社會秩序、發展生產以及抵禦外侮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張習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