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六節 霍爾巴赫的啟蒙教育思想

霍爾巴赫(Holbach,Paul Heinrich Dietrich d’,1723—1789)於1723年1月出生於德國境內的帕拉蒂內特(Palatinate)的一個小城鎮,父母為天主教徒,出身卑微但正直。霍爾巴赫為人誠實樸素,興趣廣泛,閱讀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中的多種書籍。他幾乎與當時所有的歐洲名流進行過交往,也因此成為哲學家的“管家”。他的家是名流們聚會的場所,有“歐洲咖啡館”之稱。在他周圍有一些誌同道合的人,他們有著共同的政治理想和學術觀點,並由此形成了一個派別,被稱為“霍爾巴赫集團”。霍爾巴赫在宗教觀上持無神論觀點。他不僅是一個哲學家,而且還是一個科學家,曾經翻譯過大量的科學著作,並且為《百科全書》撰寫過許多與科學相關的條目。他曾麵壁十餘年,撰寫了多種著作,1770年出版的《自然的體係》對法國唯物主義做了係統的闡述,被稱為唯物主義的聖經。1773年出版的《自然政治論》則集中談到了他對教育問題的基本看法。霍爾巴赫於1789年6月21日在皇家大街住宅中逝世。

一、教育批判思想

霍爾巴赫的教育批判思想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與批判宗教、神學、專製製度的思想一樣,他對政府統治者不重視教育進行了批判,同時也對封建專製學校的愚民性、宗教教育的欺騙性給予了揭露。

霍爾巴赫一針見血地揭露了當時教育的弊端,那就是統治者忽視公民教育,阻礙公民教育,甚至還盡力分化和腐蝕公民,把公民教育交給那些隻顧私人利益、完全不顧社會利益的人,交給那些不要祖國的人,交給那些隻考慮如何利用自己的權力更牢靠地壓製理性的專製君主,交給那些自稱是神靈的代表並且蠱惑人們俯首帖耳地敬奉神靈的暴君。霍爾巴赫進一步揭露了學校教育的弊端。他指出,那些學校的教師們傳授給人民的隻是奴才精神,隻是不加思考地服從領導的習慣,而“這些教師的課程既不能使人們具有關於自由、關於愛護公共福利的概念,也不能使他們具有力圖博得同胞尊敬和進行為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各種活動的概念”[116]。這些教師隻是培養人民逆來順受的服從性和自慚形穢的自卑感。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受教育者失望、孤僻並最終喪失活力。

霍爾巴赫對當時政府在教育問題上持漠不關心的態度提出不滿。“大多數現代政府都對這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采取可恥的漠不關心態度,再沒有什麽事情比這種態度更令人驚奇的了。”[117]“國家領導人對國民教育掉以輕心,這也是令人驚奇無比的事。”[118]他認為,歐洲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個國家的執政者認真研究過教育人民的問題。這種不關心具體體現在:不提倡體操運動以鍛煉人民的身體;不培養真正的美德以塑造人民的心靈;不重視科學,國家從來不管。這種漠不關心的結果就是現代人能力薄弱、教養很差、道德敗壞。而這必然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治國水平。

他還批評當時的“學校隻不過是用來培養軍人,或者傳授一些取自冷僻科學(美其名曰法學)的膚淺知識;沒有哪一所學校是為培養想研究談判和締約藝術的人,為培養想研究商業經營、財政管理以及確定人民真正需要等科學的人開設的,簡言之,即為培養想研究政治的人開設的”[119]。看來,霍爾巴赫也意識到,歐洲現代早期教育是一種軍事需求,但他充分認識到了現代教育的社會需要,即服務於商業經營、財政管理等也成為當代教育的社會功能。同時他看到了現代大工業生產的教育需求,因為他認為應把培養經商的人的教育同培養手藝工人的教育區別開來。他也意識到世俗社會的教育需求,因為他認為有必要把對世俗人的教育同培養任何苦行僧或教士的教育區別開來。世俗人的教育目的是“希望人人都學會為祖國出力,同時也希望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特點學會為祖國服務”[120]。啟蒙思想家的思想意識中,“祖國”觀念與教育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這在霍爾巴赫的思想中也可見一斑。

霍爾巴赫也批判宗教教育和專製製度的教育。他認為,一方麵國家領導人不關心國民教育,另一方麵“到處都把國民教育交給神職人員去管理”[121]。這些人主要是用宗教寓言、奇跡、聖禮等宗教儀式來麻醉人的頭腦,根本談不上按照人類社會和自然的道德規則去塑造人的靈魂。他看到,無論什麽地方都害怕人民接受教育,都阻止啟迪民智;這與無論什麽地方人民都信教、信神,但沒有真正的道德觀念是一樣的。宗教是這樣,專製製度也概莫能外,專製製度越是使得人民生活困苦,它就越是不願意讓人民受教育。於是他得出的結論是:隻有暴君政權才認為統治文盲和野蠻人最光榮,且希望人們永遠是無知無識的。霍爾巴赫認為,隻有暴君喜歡人民沒有知識,沒有理智,又沒有意誌。隻有非正義的政府才力圖使人民陷入愚昧無知的動物狀態,因為教育能使人民了解自己的可憐處境,看清自己所受苦難的深重。

二、人學、理性思想與教育思想

啟蒙思想得益於科學的最顯著特征就是發現了社會法則和人的本質,或者說是人的發展規律,從而提出了關於人的科學思想。霍爾巴赫就是從科學中發現並聲稱道德學是真正關於人的科學,是關於人的幸福的科學。世界上所有的居民,包括君主或公民、偉人或平民、富人或窮人、主人或奴仆,都需要這種科學。道德學不僅要研究人類精神、意誌與行動之間的關係,而且要探索造成精神、意誌與行動的動因。在他看來,一個人受到理性的教育,享有賢明的法律,又有品德高尚的人作為榜樣和良好社會習俗加以激勵,他就會成為有德行的人。那麽在霍爾巴赫的思想中,什麽是人?什麽是人的本性?對此他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他說:“人是一個有感覺的東西,就是憑著自己的本性、構造、機體,能夠感受快樂、感受痛苦,而且由於自己的本質本身,不得不尋求快樂、逃避痛苦的東西。一個有理智的東西,就是為自己提出一個目的,並且能夠采取各種適於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的東西。一個有理性的東西,就是能夠憑著經驗選擇最可靠的方法來達到自己提出的目的的東西。”[122]

霍爾巴赫與法國其他的啟蒙思想家一樣,把人的本性作為重要課題加以探討,並認為每一個人都力圖自我保存,追求自己的幸福。唯一能夠影響人作為有感覺的生物的意誌的是向往快樂,避開痛苦,即對幸福的希望與對不幸的恐懼。他認為人有權遵從自己的本性,滿足合理的欲望,這種欲望是由感情支撐的,標誌人的傾向性。這種感情和傾向性是人應該享受的自然權利。自然權利是永恒的,不可割讓,它來源於對人類本性的承諾,承認人有自愛之權。

霍爾巴赫承認人是有各種需要的,並鼓勵這種需要的情欲。情欲是人類固有的一種感情,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是有助於自我保全的,但它需要加以引導,使它發揮有益的作用,因為它也有兩麵性。他呼籲:“讓教育、政府和法律,使他們習慣於把情欲局限在為經驗和理性所規定的正確的範圍之內!”[123]

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的認識也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們普遍的共識。霍爾巴赫認識到,“一個人秉性忠厚,或者教養有素,因而成為我們所謂的道德君子,必然以一種造福人群的方式來活動;至於我們所謂的惡人,則必然以一種禍害的方式來活動。他們既然天性與教養各異,其活動也就必然不同,因此他們的行動體係或他們的相對秩序也就有本質上的區別”[124]。看來,兩種人的活動方式不同,促成的社會效應殊異,應取決於兩個因素,即天性和教養。而天性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教養是後天的,是教育的結果。當然教育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素質,這無可非議,但天性的作用何在呢?這裏霍爾巴赫也卷入到了法國啟蒙思想家們關於環境與教育、天性與教養之間的矛盾爭論。霍爾巴赫認識的基礎有些不同,他特別關注人的共同性。共同性是宇宙間普遍存在的人性,恒常不變,是人的生物性。但他也承認人性不是不可改變的,於是他在承認人有生物性的同時又肯定人的社會性。也就是說,人必須經營生活,與他人交往,相互幫助,彼此協作,才能維持生存,保障幸福。進一步說,霍爾巴赫認為,人必須生活於國家或社會中,而且處於共同生活的情況下,出自人的本性,每一個人都應時刻緊跟自己的情欲,追求幸福的生活,但是客觀的物質條件有限,難以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如果聽任個人自由發展,不加以限製,就會危及同類,損害他人的利益,於是霍爾巴赫也提出了社會契約論。他賦予社會以巨大的力量,“人民的幸福應當依靠……公道原則……社會的本質……社會權利……社會意誌……社會力量”[125]。社會是由各個部分構成的機器,這種部分可以由理性拆卸或安裝在一起。因此,理性可以使他們能夠說明公民的權利、政府的職能以及最適宜產生極為良好效果的教育方法。

他把人分成自然的人和受到文化熏陶的人或生物性的人和理性化的人。他把人既看作生物性的、社會性的,還視之為理性動物。既然這樣,人生來就一定知道自己的利益,人類本性經常使他們追求幸福,並終必會獲得幸福。霍爾巴赫所謂“理性”是靠經驗獲得的有益於人們而無害於別人幸福和利益的知識。“人類的理性為了得到培養和訓練,是要求有一些增長的、反複的經驗和思考的,因此它隻能是社會生活的結果。我們與人們生活在一起,才能培養我們的精神和心靈,學會分別真的和假的,有益的和有害的,秩序和混亂。孤立的人隻能獲得極少的觀念;他在任何時刻都是沒有保障,冒著千百種危險,不能使自己免禍的。”[126]人通過理性“將會承認,要保存自己並給自己提供一種持久的福利,他不得不抵抗他自己的情欲之經常盲目的衝動,並且為要同別人相處,他也必須以一種同別人的善意相適合的方式而活動”[127]。理性產生於文化環境,也隻有在文化環境中,通過人類的實踐,才能得到發展。人在經營共同生活中,通過物質交換和思想交流,取得了經驗,開拓了觀念領域,培育了理性。霍爾巴赫推崇理性的作用,主張讓理性指導情欲和理智,這明確地顯示了利他的精神。

同時,他把一切都寄望於理性,認為理性可以成功地統一全體公民的意誌。理性使全體公民認識到大家利益的一致性,感覺到必須成為自由的人,必須處在法律保護之下,過著平安的生活。霍爾巴赫向貴族們、軍人們、富有的公民們、國王們呼籲道德和公正的法律,“自然和理性籲求你們……為了你們的利益,你們必須注意教育自己和教育人民,必須放棄奢侈的生活,放棄難免不和奢侈生活伴生的無秩序狀態,還必須治理好有理智的公民,沒有他們,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長期存在”[128]。

三、人是環境的產物和政府的教育作用

霍爾巴赫斷定人是環境的產物,“人不過是他那被習慣、教育、範例、政府、意見、長久或一時的環境改變了的機體組織所造成的東西”[129]。人是由環境所培育而形成的社會存在物,他的行動為思想所支配,而思想無非主要是受到環境的影響而滋生於人類意識中的產物。他指出:“人心是一塊沃土,依照它的本性,這塊沃土由於人在它上麵散播的種子和對它的耕耘,是同樣宜於生長荊棘或有益的穀物、生長毒草或鮮美的果實的……正是教育,在啟發我們以真實的或錯誤的意見或觀念時,就給了我們一些最初的衝動,我們是依照這些衝動才以有益或有害於自己或別人的方法來行動著。”[130]顯然,霍爾巴赫要求政府,特別是作為政府一項重要事業的教育,能夠在這塊沃土上播下優良的種子,使之開花結果,茁壯成長,變為聰穎的才智,促進科學的發展。

霍爾巴赫與愛爾維修和孟德斯鳩一樣都重視社會環境對人所起的教育作用。他認為人的觀念和行為是由社會環境造成的,是人生活於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必然結果。社會環境應該包括政府的設施和政策,政府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觀念、思想和行動,政府有責任認清應該承擔的任務,“政府應當以這個社會的幸福和維持為目的;它就應當利用各種必需的動力來影響具有感覺的人。人們看不出賞與罰是一些強有力的動力,國家的權威可以有效地利用它們,使國民認清自己的利益,認清在為自己作為成員的那個全體而工作的時候,也是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勞動”[131]。

霍爾巴赫追求自由,認為政府應該創造條件使人民享有自由的權利。他所說的自由既包括政治上的自由,也包括思想自由,甚至認為思想自由比經濟自由更重要。當然他要求人享有自由主要是針對宗教的。值得注意的是,他把思想自由同人類的精神生產聯係起來,進一步為倡導思想自由提供理性論證,強調思想自由的合理性。他說:“對科學、對人類精神的進步,對道德、法學、立法、教育的完善,有多少好處不會從思想自由中得到啊!如今,天才到處碰到束縛;宗教不斷地扯他們的後腿。被帶子纏著的人不能得到官能上的享受,甚至連他的精神也受到約束,人好像被他兒時的繈褓裹著似的。”[132]

在霍爾巴赫看來,政府具有教育的作用。壞政府隻會分化人民,恫嚇人民,鈍化人民的道德感和公益心,使他們隻會謀求個人利益而不顧社會利益。“總而言之,這種政府老是散播惡德,因此它得不到美德也就毫不奇怪了。窳劣的法律,不公正的政府,有毛病的機構,荒謬的習慣,充滿非人道和偏執性、阻撓人民自然來往的狂熱的宗教迷信”,霍爾巴赫的結論是“靠這一切就永遠培養不出良好公民來”。因為政治的使命就是要培養公民的良好風尚,它應當成為人民具有為維護自己的生命和安全、為繁榮國家所必要的誌趣。

霍爾巴赫與孟德斯鳩一樣,強調立法的作用。他說:“立法要使有德行的父母關心培養忠誠於祖國的公民,使兒童把服從視為義務;父母希望教好兒童,而服從則是兒童接受教育的必要條件。”[133]公正的立法將獎勵科學、藝術和一切能產生實際利益的知識,它教導人民愛護公道原則。這種愛能消除人民中間一切弄虛作假、欺騙、說謊及其他產生互不信任的惡習。於是,霍爾巴赫認為,為了教育公民,必須使他們觀念純潔,達到品德高尚的境地;無知和偏見從來隻能造成一些品德很差的人。立法應當指導社會輿論,如果輿論不公正,不符合理性或社會利益,就別讓輿論淩駕於法律之上。輿論正確合理,就會是公道的。它懲邪惡,獎善良,尊敬一切為公益出力的人。

總之,政府應該考慮培養體魄強健的人民。為此,政府必須保證國家豐裕富足,教導人民鍛煉身體,改善生活條件。政府應該教育人民具有善良的心腸、完善的德行,養成人民行事合乎道德的習慣。政府應當培養人民的理智,使人民有教養、有知識,足以充當國家的柱石。

霍爾巴赫還論述教育與社會和政治之間的關係。他問:“是什麽辦法,其作用雖不顯著但能幫助社會機體避免一切危害它的因素同時,又不會限製和妨礙它的發育呢?”[134]他的回答是,除了教育以外,不存在其他更有效的辦法。霍爾巴赫表明了他對教育的理解,即教育是一種辦法,教育的作用是幫助社會機體避免危害,會促進社會機體的發展。換句話說,教育是“政治活動家掌握的培養人民的情感和思想以發展人民的才智和品德的最可靠的手段”[135]。霍爾巴赫又把教育的作用轉向政治,因為在他看來,對於政府來說,培養青年人作為自己未來的助手是很重要的事情,而人在青少年時代接受人們所施加的影響的能力最強。進一步說,通過教育,一方麵要清除青年人腦子裏充滿的抽象的概念和使人厭倦的教條,抽象的概念和教條是指宗教的空洞思辨概念和不合社會需要的無用知識的教條;另一方麵要培養他們具有天然義務、公道原則、公益心、愛護社會、忠於祖國、重視道德、誌趣高尚這些觀念。

霍爾巴赫還闡明了教育青年對於國家的重要意義。在他看來,國家的威力取決於用以鼓舞人民的精神,國家的實力雄厚歸功於人民意誌統一。要大力培養為民族利益和民族需要所要求的人。而青年時期由於最容易激發熱情,因此應教導他們崇拜偉大人物,熱愛公共福利和自由,教導他們不怕貧困而怕受人輕視,不怕冒險犯難而怕蒙羞含垢,不怕死而怕受辱;教導青年人懂得功績和體麵重於財富,才能重於出身,品德重於光榮頭銜。霍爾巴赫充滿自信地說:“這樣教育出來的青年到成年的時候就會成為防止敵人侵犯祖國的鋼鐵長城。”[136]

霍爾巴赫賦予教育以重大的政治藝術價值。他認為,如果偉大的政治藝術在於關心培養政治所希望看到的人才以滿足國家的需要,那麽,隻有教育才是能夠造就這種人才的手段。教育適應社會生活條件,能夠使青年有的重視農業,有的重視商業,有的重視軍事藝術。所有這些人能夠幫助政府治理好國家。

四、普及教育思想

“改造最好應該寄希望於普及教育。”[137]霍爾巴赫這裏所說的“改造”是指改造“不公道的或忽視本身義務的政治”,因為它“天天都在給民族造成嚴重的創傷”。[138]他賦予教育以改造政治的重要意義,因為在他看來,教育能啟發人民認清自己的權利,啟發國王認清自己的責任和利益。這就是他所說的“人民教育”和“國王的教育”。他說:“教育告訴國王們:如果社會不幸,任何統治者都不可能幸福;喪失了道德基礎的民族,就既不可能幸福,也不可能有穩固的地位,更不可能強盛;沒有公道和自由作保證,任何一個政府都維持不下去。”[139]

霍爾巴赫的人民教育目的與國王教育目的是不同的,前者是通過教育使人民履行權利,後者是通過教育使國王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獲取自己的利益。言下之意是,教育關涉社會的幸福,教育是培養一個民族的道德的基礎,教育形成公道和自由。邏輯上教育可以穩固政府的地位,可以保證政府的強盛,可以維持政府。霍爾巴赫一再說,合理的教育能幫助“那些應國家召喚而登上王位的人認清國王的真正的偉大、真正的光榮和真正的安全”[140]。“國王教育的結果”是通過教育使國王心中講究豪華排場的虛榮心“讓位給坦白的胸襟,守秩序的精神,簡單樸素的嗜好,履行職責的知識,主持公道的不可動搖的決心,尊重法律、自由和公民權利的誠意,對社會福利的熱愛,對人民幸福和利益的認真關懷,贏得民族擁護的高尚抱負,惟恐招致人民仇恨的恐懼心,愛好和平的偉大心靈,嚴格履行自身義務的責任心”。[141]霍爾巴赫認為,國王應受這些原則的教育。這樣可以改造國家,可以影響臣民。於是他說:“既然合理地教育國王能使宮廷發生如此令人高興的變化,那麽明智地教育全體公民對社會的好處又會有多大!”[142]

霍爾巴赫所提出的“正確的政策”,實際上與孟德斯鳩的政府原則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它以理性、法律和社會利益為指針,其宗旨在於使人們認識自己的真正利益,鼓勵人們熱愛祖國,指出沒有自由,祖國也就不能存在;其目的在於“教導人們培養真正的道德,沒有道德,社會生活對他們也就沒有好處,沒有樂趣”;在於“教導人們懂得,把臣民、夫妻、父子、朋友以及社會成員互相聯結起來的關係是神聖的”;在於“啟發人們、培養他們的高尚的情操,使他們知道社會尊敬的意義,使他們具有博得社會尊敬的熱烈願望”。[143]顯然,這些原則具有教育的功能,實際也就是他所說的“公共權力應當促進公民的道德教育”。那麽什麽是霍爾巴赫理解的道德呢?“道德隻有在政權有利於它的時候,在法律加強它的時候……在高尚的品行受到獎勵和尊敬而獲得鼓舞的時候,才是真正的道德。”[144]霍爾巴赫堅決否定宗教與道德的關係。他認為,宗教無助於培育道德意識,反而會挫傷進入道德境界的思緒,二者之間沒有積極的聯係。絕不能把道德建立在宗教信仰上,訴諸虛構的超自然實體的意誌,必須以個人的行為有益於社會現實作為基礎。他說:“使人成為善良的,是有理性的教育、高尚的習慣、賢明的體係、公平的法律和處理得當的賞罰,而不是種種艱深晦澀的思辨。”[145]在他看來,真正的道德同人們的宗教觀點相抵觸。[146]

霍爾巴赫向往的是要建立一個無神論社會,這是“一個沒有一切宗教,被公正的法律所統治,被良好的教育所陶融,由於獎賞而引人向善,由於公正的懲罰而使人避惡,從迷信、謊言和幻影中解放出來的無神論者的社會,和那些一切都協力在麻醉精神和敗壞人心的宗教社會比較起來,將會是無限地更為高尚和更為有德的”[147]。顯然,霍爾巴赫心目中的社會是一個無神論者的社會。在那裏,法律占統治地位,賞罰嚴明。尤其可貴的是,霍爾巴赫認為,教育能夠陶冶人們的性情,使人為善;一切都按照自然和理性的指引而自行運轉。

在自然觀上,霍爾巴赫認為,自然能提出合理的教誨,使高高在上的人物服從自然規律,滿足人的本性的要求。自然規律內化於人的心智則為理性,服從自然規律也就是服從理性。這種理性使人們認清教育必須以理性為前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社會必須建立在理性之上,才能有良好的法律,達到合理的目的。

霍爾巴赫在“論人民教育”時談到,一國政治昌明的可靠標誌是“教育人民,培養他們的高尚道德品質”,給人民做有益的事,滿足人民的需要。因為在他看來,如果人民沒有堅實的道德基礎,那就說明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懶惰和腐化。

從邏輯上說,普及教育意味著普及知識,普及知識對於治理國家具有重大意義。教育人民應該是任何政府值得關心的重要事情。在霍爾巴赫眼裏,這是一個管理文明人民的政權,它具有不可估量的優越性。為了保護自己的政府,就應當知道政府的優點或長處所在,就必須教育人民,使他們明白道理,幫助他們認清自身的利益,激發他們應有的擁護政府和愛護公共機關的情感,喚起他們的責任感,使他們理解平安的好處。人民受教育,使國家有可能避免沽名釣譽之徒和造謠中傷分子所挑起的黨派糾紛、政局動**和種種**。他還說,人民從事勞動,失去了接受教育、啟迪智慧的機會,因此他們最有權利受到統治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