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邦納羅蒂和德薩米的教育思想
菲立普·米歇爾·邦納羅蒂(Filippo Michele Buonarroti,1761—1837)是法國革命家、空想共產主義者。出身於意大利一個貴族家庭。初為盧梭的信徒。因參加法國1789年革命,於1793年獲法國國籍。後與巴貝夫[87]結識,成為平等派運動領導人之一。1800年被流放。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後回巴黎,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其主要著作是1828年發表的《為平等而密謀》(Conspiration Pour L’Egalité Dite de Babeuf),是巴貝夫主義的主要文獻。曾秘密草擬了空想共產主義的教育計劃,直接繼承和發展了巴貝夫的教育觀點。
泰奧多爾·德薩米(Théodore Dézamy,1803—1850)是法國革命家、空想共產主義者。年輕時學過醫學、哲學和法律,後當過教師。19世紀30年代曾加入布朗基[88]領導的秘密革命團體。1838年出版了《各族人民在文化教育方麵的進展超過實用道德方麵的進展。探討這種差別的原因並提出對策》一書,勾畫出他的理論的基本原理。他參加過法國1848年革命。革命失敗後,回到故鄉,於1850年去世。對他影響最大的有邦納羅蒂、傅立葉以及愛爾維修(C. A. Helvétius)。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1842年在巴黎出版的《公有法典》(Code de la Communauté)。在該書中,德薩米認為,在未來社會中,將成立既從事工業又從事農業、既有城市特點又有農村特點的全民公社(類似傅立葉的“法郎吉”,一個公社約有1萬居民),是一個消除了城鄉差別的社會單位。公社成員人人勞動,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實行公有製。他主張暴力革命,但又認為通過社會輿論也能實現共產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稱德薩米是“比較有科學根據的法國共產主義者”[89]。
邦納羅蒂和德薩米兩人的教育思想互為補充,是一個難以分割的整體,詳細體現在《公有法典》一書中。德薩米在該書的第10章“教育”中,先引述了邦納羅蒂的“教育計劃”(主要涉及體育和德育),然後“努力填補”邦納羅蒂“所遺留下來的我們教育法典中的這個空白”[90](即智育),對邦納羅蒂的教育思想做了補充和發揮。
一、對資本主義教育的批判
德薩米認為,在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隻有少數有錢人享有受教育的特權,而廣大人民群眾則處於貧困和愚昧的境地。資本主義的教育製度是一種“腐敗邪惡的教育製度”。這種教育“不是要治病救人,而是害人,不是為了賦予生命,而是進行殺害,不是為使人團結,而是要使人分離,不是為指導人,而是要把人弄糊塗,不是為了使人道德高尚,而是要腐蝕人並使人墮落”[91]。而未來的“公有製教育”要比資本主義教育優越得多。
德薩米要求教育平等,並進而實現整個社會平等,這一主張具有積極意義。
二、論“國民的、社會的、平等的”新教育
邦納羅蒂認為,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教育應該是國民的、社會的、平等的”。[92]
(一)“國民的”教育
邦納羅蒂說:“國民的,亦即受法律指導和受行政人員監督的意思……將習俗和知識教給青年,對共和國來說,是很重要的。”[93]邦納羅蒂這裏所講的“國民教育”,也就是德薩米所講的“公共教育”。這種教育與家庭教育或私人教育相對。德薩米也認為,分散的家庭教育有許多局限性,而“我們統一的教育製度”(即公共教育)就可以避免這些局限性。他說:
人們能夠使兒童享受到體育鍛煉的一切好處嗎?就是說,能夠使他們完全自由地遊戲,能夠充分滿足我們的身體在發育過程中對於活動所感到的這種必然的和不可遏製的需要嗎?在分散獨處的條件下,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需要有專門的場所,那就得進行巨大的工程和花費大量的物力……
但是,當隻有一個共同的大家庭時,當個別家庭都集中在一處時,那在兩千個小家庭無法辦到的事,便會變得很容易了。當所有的學生都能按照年齡、體力,按照誌趣、資質和能力來劃分和編班時,教育和訓練將是多麽輕鬆、愉快和誘人啊!至於對最幼小的兒童(從一歲到五歲),一般來說,將采取最有預見性、最慈愛和最合理的措施,以便在從事體育訓練時,用不著擔心會發生極細小的不幸事故。例如設想一些寬敞而且有適應季節的完善的通風和換氣設備的大廳,大廳總是十分清潔,廳內沒有任何外部的家具,其地板和一切凹凸不平之處,都將細心地蓋上一層富有彈性的織物;這樣,任憑孩子們怎樣任性都沒有任何妨礙了。[94]
邦納羅蒂和德薩米提倡國民教育,順應了曆史發展潮流,具有進步意義。19世紀初,法國、美國、英國等國開始推行國民教育,並且形成了一場規模廣泛的幼兒學校運動,邦納羅蒂和德薩米的國民教育思想與當時這些教育實踐活動有某種一致性。
(二)“社會的”教育
邦納羅蒂說:“社會的、亦即同時授予生活在同一秩序之下的所有兒童的意思……社會的教育形式是民族大公社的反映。”[95]他這裏所講的“社會的”教育,也就是德薩米所講的“普遍的”教育。德薩米指出:“任何年齡的人,都有強烈的求知願望。男子、婦女和兒童,所有的人都有想認識事物和獲得知識的欲望,一切人都本能地求知,尋求弄清過去的一切和今天的一切。兒童的這種欲望尤為強烈。”[96]所以,應該使人人都充分享受到公共教育,要發展、普及科學和藝術,把它們變成公共財富,並一視同仁地讓所有的人按照各自的需要分享它們的好處。德薩米還說:“……人本身具有探討科學和藝術的能力,具有對科學和藝術的需求,因而他應該不斷地力求發展這種能力和需要。”[97]
我們知道,英、美、法等國家是從19世紀70年代後才相繼開始實施普及教育的。因此,邦納羅蒂和德薩米關於實行“社會的”和“普遍的”教育的思想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思想。
(三)“平等的”教育
邦納羅蒂說:“平等的,因為大家都同樣是祖國心愛的兒女;因為大家都擁有同樣享受幸福的權利,而不平等卻必然會破壞幸福;因為最大的政治平等必須從教育平等中產生。”[98]
此處“平等的”教育和以上“社會的”教育在某些方麵是相似的。
三、論國民教育的目標
邦納羅蒂和德薩米認為,新的國民教育“應抱定三個目標”,即使學生“身體強壯和靈活”“心地善良而有毅力”“智力發展”,讓每個人的體、德、智都達到最高的發展程度。
(一)體育
邦納羅蒂說:
公民的健康和體力是共和國幸福與安全所主要依賴的條件;健康和體力是通過各個器官活動和排除幹擾生物機能的原因而獲得並加以保持的。由此便需要鍛煉、有節製和適度。因此,作為祖國的希望的青年便應該鍛煉從事農業勞動和機械操作,養成能適應最艱苦行動的習慣並在最有益身心的儉樸條件下過活。軍事操練、賽跑、馬術、角力、拳擊、跳舞、打獵和遊泳——這就是起義委員會[99]為新生的一代所安排的娛樂和休息……[100]
此外,邦納羅蒂還專門提到了女孩子的身體鍛煉問題。他指出:“為了使國家擁有健壯而勤勞的男子,就必須保證使那些天生為國家生養公民的人體格健全。因而,必須通過勞動和體育鍛煉來防止她們的體質受到疲勞損耗。”[101]這裏值得注意的是,邦納羅蒂把勞動也作為鍛煉身體的一種手段。
(二)德育
邦納羅蒂說:在未來的教育機構中,要“根絕懶惰和遊手好閑的現象,使性格萎靡和愛好聲色犬馬之樂的現象無任何途徑進入法國年輕人的心靈”。[102]
邦納羅蒂指出,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采取一切方法防止青年具有高人一等和優越感的思想”。[103]要向青年人“傳授”和“推薦”有關的美德,例如熱愛“平等和正義”等。在他看來,“為祖國服務和博得祖國的表揚的願望”應該“成為青年人行動的唯一動機”。
邦納羅蒂強調要通過教育,使青年人學會把自己的幸福同別人的幸福融合在一起。他說:“重要的是,要使年輕人很早就養成把所有自己的同胞都看作兄弟,使自己的快樂和感情同別人的快樂和感情融合在一起,以及隻有在與自己相類似的人們的幸福中才感覺到自己的幸福的那種習慣。”[104]
(三)勞動教育和智育
德薩米的勞動教育和智育思想明顯地受到傅立葉的影響。在德薩米所設想的公社中,孩子們的勞動和文化學習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按照德薩米的想法,孩子們從幼年時代起就要開始參加勞動,開始接受職業教育(又稱“工業教育和農業教育”),從中獲得關於各種事物的基本知識。然後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他們所從事的各門工藝和各種技藝的完整理論,或者是那些使一切有思想的人都感興趣的科學基本知識,如星辰和地球的描述、各族人民的曆史(政治的、藝術的、科學的、工業的和文學的)、語法和普通文學”[105]。因為“真實學問”是“長期的經驗和持久的勞動的果實”[106]。
下麵我們引用德薩米的一些原話,以幫助讀者更清楚地了解他的思想。
關於勞動教育,德薩米說:
當兒童(男孩和女孩)一旦具備某些智力,一旦能做某些輕巧的活動,即在他們三四歲的時候,就要注意領他們到各種工場、花園、果園、菜園、田野、馬廄、畜欄、禽舍中去。在那裏各種各樣有組織的勞動將一一呈現在他們的眼前……兒童的模仿本能是如此之大,隻要給他們從事園藝、工藝和手藝的小工具,就足以吸引他們去勞動,而且他們會立刻興高采烈地來使用這些工具……年長的兒童已成為頂用的勞動者,他們有正常的組織和使用較大、較堅固的工具;而幼年的兒童受到年長的兒童的榜樣的鼓勵,則力圖把他們所能有的一切技巧運用到自己小型的勞動上……他們在地裏和花園中拔雜草,清除石頭;他們在廚房裏轉動小烤叉、剝豌豆莢、洗蔬菜、除去水果皮、洗盤碟,等等;總之,利用他們去做那些不超過他們年齡所具備的體力和技巧的一切事情。人們可以看到,這些受強烈欲望激勵的孩子將多麽愉快和熱情地去從事準許他們去做的勞動。[107]
對於兒童的勞動,德薩米還說:“由於勞動和工具總是同他們的體力和技巧相適應,所以他們既不感到辛苦,也不感覺疲勞。他們成群結隊地勞動,而且每次時間不長,因此他們並不覺得枯燥和厭倦。”[108]他還指出:兒童“可以選擇勞動的種類,但是,因為對於兒童,勞動要分作好幾個階段,所以為了從低級階段過渡到較高級階段,就得要求他顯示出足夠的力量、技巧和才能”。[109]
德薩米重視孩子們的勞動教育是和他強調共產主義社會人人勞動的思想相一致的。但他的思想也有不足,例如,和傅立葉一樣,在德薩米這裏,兒童開始參加勞動的年齡過小。
關於智育,德薩米說:
在學校中,教師都自願地為各種年齡和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講授。兒童、青年都本著自己的愛好去聽課。這種課程的聽眾總是很踴躍的,因為,這裏的教學既令人得到益處,又可以得到樂趣。教師絕不是像目前製度下那種墨守成規、板起臉孔、令人厭倦而且態度往往很粗暴的教育家;他們都是謙遜的學者、真正的導師……他們都是具有知識(實際知識和理論知識)的普通人。[110]
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德薩米特別提倡直觀教學,他對一些科目如何開展直觀教學提出了設想,在季節和氣候允許的情況下,授課盡可能安排在戶外,在優美壯麗的大自然懷抱中,麵對作為教學材料的實物來進行。假如教師向自己的學生談論農業、園藝和植物學,他可以以土地及其產物作為他談話的直觀材料。假如他要講授天文學,那布滿繁星的天空便是他的美妙的課文。假如他要講授曆史、文學、詩歌,那他就選擇一個風景最優美的處所和一天中最有利於產生靈感的時刻;假如他要談繪畫、雕刻和建築,那他就在巨匠們的傑作麵前,並且還要更多地在大自然本身的傑作麵前,來闡述藝術的優美和壯麗;假如他談論的是音樂,那他就先用和諧的聲調令人聽得心曠神怡,然後闡發音樂的原則;假如教師所談的是關於機械技術、手藝、工藝的各部門,那他就把自己的學生領到工場去,對規則進行示範講解,在各種不同的勞動中,應用物理學、化學和數學的原理。廚房、穀倉、酒窖、畜圈、馬廄、禽舍、花園、菜園、果園、田野、散步場地、體育館,總之,所有任何工作和遊戲,都同時可作為教學的場地和課文。
可以看出,德薩米強調學習要理論聯係實際,強調采用正確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強**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此外,他還提出不同勞動內容的更換,以做到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應該說,他以上這些思想都是正確的。但是,對於勞動教育和智育方麵的有些具體問題,例如,學生的勞動和文化學習的時間如何分配、安排等,德薩米並未加以說明。這是他的不足之處。
四、關於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在關於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這一問題上,德薩米受到愛爾維修的影響,傾向於環境決定論。
德薩米說:“難道人的天資,不就是和整個人一樣,是過去的產物,是人現在和過去所生活的社會環境的產物,即人的原有組織、人的教育、習俗、法律及無數的其他境遇的產物嗎?”[111]他又說:“再沒有比下麵這一說法更正確的了:‘人與其說是自己體質的產物,毋寧說是其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的產物。’”[112]德薩米所講的“精神環境”主要指教育,所以他極其重視教育的作用。他指出:
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和機體、道德品質和體質,都不是相等的。但是我再說一遍,我們不應忘記這一點,即依靠教育就可以大大地不斷改變這些自然的不平等,直到最終將其消滅;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就是人類想要通過教育和異種婚配的方法而日益接近的目標。[113]
但德薩米不是“絕對的”或“百分之百的”環境決定論者。他還是承認人的天資、機體或器官組織對人的發展的影響。他說:“可以肯定,如果說人不完全受機體影響,他也不完全受外部世界影響。不,環境並不能決定一切。”[114]因此,在這一問題上,德薩米是“兩點論”者。他的觀點比愛爾維修的“絕對的”或“單純的”環境決定論更全麵、更合理。
邦納羅蒂和德薩米的教育思想是豐富的。除了以上四個方麵以外,他們還論及其他方麵的問題。例如,德薩米說:
在公有製度下,求知對於兒童、青年和成年人,對於姑娘、婦女,以及對於男子來說,都成為最強烈的欲望、最大的快樂之一。甚至老年人還仍然既當學生,而同時又當教師。隻要他還堅持自己的智力,他就有求知的願望。公社就是一所互教互學的大學校,在這所學校中大家都同時是學生,又是先生,在各門科學上彼此相互啟發,協同一致,不斷推進自己的探索。[115]
這段話實際上涉及成人教育乃至終身教育的問題。
德薩米還提出向群眾普及衛生知識。他說:“衛生教育遲早會戰勝一切障礙,而成為對公眾教育的一種補充。”[116]
總之,邦納羅蒂和德薩米兩人在世界教育思想發展史上,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教育思想發展史上,應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