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六節 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特點與影響

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是19世紀上半期西方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眾多。

空想社會主義者或空想共產主義者的觀點不完全相同,但他們的教育思想大致有以下共同的特點。

一是對當時資本主義的教育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指出:這種教育製度不平等,窮人享受不到真正良好的教育;這種教育的內容落後於時代;缺乏科學而充滿了謬誤;這種教育的方法是強製式的,動輒懲罰甚至體罰學生;等等。例如,卡貝說:“貴族所以要壟斷公共教育,目的就是為了麻痹人民,使人民永遠處於無知狀態。”[153]

二是提出在未來的新社會實行平等的、普及的和公共的教育。它不僅要使學齡期的男女兒童和青少年受到正規的教育,還要努力創造條件,對成人實施必要的教育。要在全社會造成一種人人愛學習的氣氛。例如,卡貝說:“要開設許多供各種年齡的成年人學習的課程”,要“終生接受教育”。[154]

三是提出教育目標是培養全麵發展的人。它要求未來的新一代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麵得到和諧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改造和發展。

四是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一種基本途徑和手段。像歐文、傅立葉、德薩米等人更是詳細地製訂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實施方案(盡管有些地方不太切合實際)。

五是強調學習要理論聯係實際。傅立葉、德薩米更是提出了“實踐先於理論”的觀點。

六是強調采用正確的教育和教學方法。他們反對以往教育中所采用的種種強製性的方法,認為那樣充其量隻能使兒童被動地去學習。他們主張尊重兒童的愛好,采用積極的方法引導兒童主動地、活潑地學習。

馬克思、恩格斯曾說:傅立葉的教育觀點“包含著最天才的觀測”[155]。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評價實際上也同樣適用於聖西門、歐文、邦納羅蒂、德薩米和卡貝等人。

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對後世的最大影響就是為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啟示,這是對世界教育思想史乃至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或空想共產主義者也因此牢固地確立了他們在人類思想發展史(包括教育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1] 合眾國即美國。

[2] 聖西門著:《聖西門選集》第1卷,王燕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142頁。

[3] 聖西門著:《聖西門選集》第3卷,董果良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245頁。

[4] 《聖西門選集》第1卷,第147頁。

[5] 馬克思著:《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4頁。

[6] 《聖西門選集》第3卷,第213~214頁。

[7] 《聖西門選集》第3卷,第171頁。

[8] 《聖西門選集》第3卷,第172頁。

[9] 聖西門著:《聖西門選集》第2卷,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96頁。

[10] 《聖西門選集》第1卷,第145頁。

[11] 《聖西門選集》第1卷,第154頁。

[12] 《聖西門選集》第1卷,第154頁。

[13] 《聖西門選集》第1卷,第154頁。

[14] 《聖西門選集》第3卷,第226頁。

[15] 《聖西門選集》第2卷,第45頁。

[16] 《聖西門選集》第2卷,第14頁。

[17] 《聖西門選集》第2卷,第14頁。

[18] 《聖西門選集》第2卷,第46頁。

[19] 《聖西門選集》第2卷,第242頁。

[20] 《聖西門選集》第2卷,第233頁。

[21] 《聖西門選集》第2卷,第285頁。

[22] 《聖西門選集》第2卷,第71頁。

[23] 《聖西門選集》第2卷,第148頁。

[24] 《聖西門選集》第2卷,第232頁。

[25] 《聖西門選集》第2卷,第234頁。

[26] 《聖西門選集》第2卷,第116頁。

[27] 《聖西門選集》第2卷,第51頁。

[28] 《聖西門選集》第2卷,第234~235頁。

[29] 《聖西門選集》第2卷,第235頁。

[30] 恩格斯:《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78頁。

[31] 傅立葉著:《傅立葉選集》第2卷,趙俊欣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63頁。

[32]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63頁。

[33]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64頁。

[34]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64~65頁。

[35]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64~65頁。

[36]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64頁。

[37]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65頁。

[38]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2頁。

[39]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41頁。

[40]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41頁。

[41] 引自任鍾印主編:《世界教育名著通覽》,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22頁。

[42]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2頁。

[43] 傅立葉設想:法郎吉中按照不同的勞動劃分成若幹“隊”,稱為“謝利葉”,謝利葉又分成若幹小組。

[44]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13頁。

[45]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18頁。

[46]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19頁。

[47]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36頁。

[48]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48頁。

[49]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59頁。

[50] 傅立葉著:《傅立葉選集》第1卷,趙俊欣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207頁。

[51] 《傅立葉選集》第2卷,第42頁。

[52] 歐文著:《歐文選集》第1卷,柯象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196頁。

[53] Harold Silver(ed.),Robert Owen on Education,Cambridge: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69,pp.149~164.

[54] 《歐文選集》第1卷,第53頁。

[55] 恩格斯:《反杜林論》,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2頁。

[56] 《歐文選集》第1卷,第47頁。

[57] 《歐文選集》第1卷,第345頁。

[58] 《歐文選集》第1卷,第165頁。

[59] 《歐文選集》第1卷,第76頁。

[60] 馬克思著:《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頁。

[61] 歐文著:《歐文選集》第2卷,柯象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64頁。

[62]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01~502頁。

[63] 馬克思、恩格斯:《神聖家族》,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40頁。

[64] 《歐文選集》第1卷,第67頁。

[65] 《歐文選集》第1卷,第159頁。

[66] 《歐文選集》第2卷,第133頁。

[67] 《歐文選集》第2卷,第135頁。

[68] 《歐文選集》第1卷,第62頁。

[69] 《歐文選集》第1卷,第52頁。

[70] 《歐文選集》第2卷,第39頁。

[71] 《歐文選集》第2卷,第42頁。

[72]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誌意識形態》,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8頁。

[73] 《歐文選集》第2卷,第36頁。

[74] 《歐文選集》第2卷,第37頁。

[75] 《歐文選集》第2卷,第38頁。

[76] 《歐文選集》第2卷,第39頁。

[77] 《歐文選集》第2卷,第47頁。

[78] 歐文著:《歐文選集》第3卷,馬清槐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377頁。

[79] 引自《世界教育名著通覽》,第408頁。

[80] 參見恩格斯:《反杜林論》,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32頁。

[81] John F. C. Harrison(ed.),Utopianism and Education,Robert Owen and The Owenites,Teachers College Press,Now York,1968,p. 1.

[82] Robert Owen on Education,p.38~39.

[83] 《歐文選集》第3卷,第364~366頁。

[84] 馬克思:《資本論》,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頁。

[85] Utopianism and Education,Robert Owen and The Owenites,pp.4~6.

[86] 趙榮昌、單中惠主編:《外國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59頁。

[87] 巴貝夫(Gracchus Babeuf,1760—1797),法國革命家、空想共產主義者。

[88] 布朗基(Louis Auguste Blanqui,1805—1881),法國革命家、空想共產主義者。

[89] 馬克思、恩格斯:《神聖家族》,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7頁。

[90] 泰·德薩米:《公有法典》,黃建華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39頁。

[91] 《公有法典》,第147頁。

[92] 《公有法典》,第147頁。

[93] 《公有法典》,第147頁。

[94] 《公有法典》,第130~131頁。

[95] 《公有法典》,第136頁。

[96] 《公有法典》,第146頁。

[97] 《公有法典》,第196頁。

[98] 《公有法典》,第136頁。

[99] 即巴貝夫領導的秘密起義委員會。

[100] 《公有法典》,第137~138頁。

[101] 《公有法典》,第139頁。

[102] 《公有法典》,第138頁。

[103] 《公有法典》,第138頁。

[104] 《公有法典》,第136頁。

[105] 《公有法典》,第144頁。

[106] 《公有法典》,第198頁。

[107] 《公有法典》,第140頁。

[108] 《公有法典》,第143頁。

[109] 《公有法典》,第142頁。

[110] 《公有法典》,第144頁。

[111] 《公有法典》,第21頁。

[112] 《公有法典》,第247頁。

[113] 《公有法典》,第180~181頁。

[114] 《公有法典》,第180頁。

[115] 《公有法典》,第146頁。

[116] 《公有法典》,第179頁。

[117] 馬克思、恩格斯:《〈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第4期上發表的書評》,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23頁。

[118] 恩格斯:《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83頁。

[119] 埃蒂耶納·卡貝著:《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李雄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第102頁。

[120]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21頁。

[121]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02~103頁。

[122]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2頁。

[123]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341頁。

[124]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02頁。

[125]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03~104頁。

[126]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05頁。

[127]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06頁。

[128]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06~107頁。

[129]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06~107頁。

[130]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07頁。

[131]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07頁。

[132]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08頁。

[133]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0頁。

[134]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2頁。

[135]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2頁。

[136]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2頁。

[137]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3頁。

[138]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6頁。

[139]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7頁。

[140]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7頁。

[141]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7頁。

[142]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7頁。

[143]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07頁。

[144]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7~118頁。

[145]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6頁。

[146]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6頁。

[147]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4頁。

[148]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27~128頁。

[149] 《學生法典》包括“對兒童的處罰”等內容,有點類似於我國現在的《學生守則》。

[150] 卡貝說:“學生犯了過錯,是由學生們自己組成法庭來查證和審理。”見《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26頁。

[151]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29頁。

[152]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5頁。

[153] 埃蒂耶納·卡貝著:《伊加利亞旅行記》第2、3卷,李雄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37頁。

[154] 《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第112頁。

[155]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誌意識形態》,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