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一節 概述

19世紀俄國民主主義教育思想是在反對封建農奴製及其教育製度的基礎上產生的。民主主義教育家無不受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影響,滿懷改變落後的教育製度、改善農奴教育狀況、振興國家的美好願望。因此,從總體上說,他們的教育思想中有許多相似的觀點。但是,在如何實現其理想以及具體教育主張中,他們的觀點也存在一些區別。

—、民主主義教育思想的共同特點

(一)激烈批判農奴製教育

俄國民主主義思想家一致對當時落後的俄國農奴製度教育進行了抨擊,要求以新的教育製度取代舊的教育製度。

列夫·托爾斯泰批判了俄國教育的等級性。他指出,俄國當權者及其學校不關心窮人的教育。因此,教育事業應當掌握在勞動人民自己的手中,設立人民需要的學校。列寧稱他是“俄國革命的鏡子”。[1]

赫爾岑對沙皇專製製度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嘲笑和鞭撻,被列寧譽為舉起偉大鬥爭旗幟反對沙皇的“第一人”。

別林斯基對當時農奴製教育進行了尖銳的、全麵的批判。他指出,農奴製下的俄羅斯教育製度是人在發展道路上可怕的障礙。他批判了沙皇政府對農民教育的愚民主義政策,反對俄國學校中的神秘主義、禁欲主義教育。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尖銳地批判了反動和落後的國民教育政策。他們提出取消沙皇政府的各種限製,擴展為人民設立的學校,改善勞動人民子女的教育與教學情況。他們還批判了為沙皇教育製度服務的官方教育學。

民主主義思想家鮮明地站在俄羅斯人民的立場上,反對沙皇的反動統治。他們針對農奴社會中的等級教育,提出人人都要享受正常的平等的教育。因此,他們的思想鼓舞著俄羅斯人民的鬥爭,得到了列寧的高度評價;同時,他們的思想也引起了反動派的恐懼,受到了以沙皇政府為代表的反動勢力的壓製和迫害。

(二)培養全麵發展的人

民主主義思想家一致認為,教育應該使學生的能力在多方麵得到發展,使學生成為全麵發展的人。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指出,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它應當促進兒童的才能的全麵發展。

赫爾岑主張實行全麵的普通教育,以避免早期的專門化。

別林斯基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全的人。他所說的完全的人是指有人性、熱愛自己的民族和人類、能為人類美好的社會製度而無畏鬥爭的人。這種人同時是一個有個性的人。因此,體育、德育和智育三者是統一的。他還指出,隻有在全民平等的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才能獲得全麵發展和正確的教育。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新人。他們所說的新人是具有崇高思想,體力、智力、道德全麵發展,能為大眾的理想而英勇鬥爭的人。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影響全麵發展的新人的因素是遺傳、環境和教育;隻有在新社會條件下,教育才能完成培養新公民,培養為社會理想而奮鬥的戰士的任務。

從人道主義出發,民主主義思想家普遍關心人的全麵發展問題。他們把教育看成是培養全麵發展的人的一個重要手段。

(三)重視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民主主義思想家對當時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出了有力的批判,試圖建立新的教學理論。

首先,在教育內容上,他們認識到了古典學科和自然科學知識在人的培養中的不同價值,主張把古典教育和科學教育結合起來。針對當時學校忽視自然科學教學的實際,他們特別強調將自然科學引進課堂,培養學生對世界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世界觀。

其次,重視教科書和兒童讀物的編寫。他們批評了當時教科書和兒童讀物的弊端。許多民主主義思想家親自參加了教科書和兒童讀物的編寫。例如,列夫· 托爾斯泰創作了識字課本和讀本;別林斯基提出改善教科書與學校教學方法,並在改善語言與文學教學方麵進行了精心設計;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針對教科書編寫中存在的缺點,提出了編寫教科書的原則。

再次,在教學方法上,他們普遍尊重兒童的個性發展,反對強製性的教學方法。這一點特別明顯地表現在兩個互相聯係的方麵:一是重視培養兒童的自動性和獨立思考能力,反對向學生灌輸一些“現成的真理”。二是提倡自覺紀律,反對體罰。民主主義思想家大多不反對學校紀律,認為紀律是教育的必要條件。但是,他們反對采用懲罰(尤其是體罰)的方式維護紀律。例如,別林斯基堅決反對采用有損人類尊嚴、輕蔑兒童人格的處罰,特別是體罰;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強烈反對對兒童人格的壓迫和體罰,把這些手段稱為違反教育原則的野蠻的手段,並從處罰兒童辦法中完全除掉;烏申斯基也探討教師應善於運用說服、強製、表揚、鼓勵、警告、懲罰等方法。

(四)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精神驅使著民主主義思想家為了祖國的前途同一切反動勢力進行堅決的鬥爭。在對兒童的教育中,他們非常重視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別林斯基對俄羅斯及其人民的美好未來充滿憧憬,但他不是一個沙文主義者,他主張把對自己祖國的熱愛與對其他民族的尊敬結合起來。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認為,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以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學生。烏申斯基指出,熱愛祖國是一個人身上最強烈的情感,它能巧妙地將個人利益與祖國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他把民族性作為其教育體係的基礎。認為民族性是曆史上每一個民族生命的唯一源泉,一個沒有民族性的民族等於一個沒有靈魂的肉體。民族性要求把愛國主義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另外,在女子教育、家庭教育、論教師、教育原則和方法等諸多方麵,民主主義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也有不少共同或相似的特點。

二、革命民主主義和民主主義教育思想的區別

除了上述的共同特點外,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家和民主主義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也存在著一些區別。

首先,未來社會理想不同,革命民主主義者同時也是空想社會主義者,他們所向往的是社會主義製度。民主主義者所向往的是廢除專製製度,建立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製度。

其次,對實現理想社會製度的途徑看法不一致。民主主義思想家和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家都認識到沙皇專製製度和資本主義製度的弊端,但是,兩者對如何消除不良社會製度的弊病的方法意見不一。民主主義思想家主張通過和平的手段實現民主和自由的社會。例如,烏申斯基指責農奴製度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對勞動者的迫害,當時的俄國是“監獄”。他要求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並提出法製和人民權利要由人民自己來維護。但是,他主張用和平改良的手段推動社會和個人的發展。又如,列夫·托爾斯泰渴望民主和自由,但是,他反對以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新社會。他提倡通過成年人的道德完善的方法改變社會製度,建立新的社會生活。也就是希望借助教育把所有的人民團結起來。

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家不相信新社會會和平地到來。他們認為,建立新的社會製度必須通過人民的革命。例如,赫爾岑批評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倡的“建立新製度的主要道路是教育”,以及人是環境和教育的消極的產物的思想。他認為,歐洲的資本主義製度無法解決個人與國家之間的矛盾。未來的革命必定是社會主義革命。但是,他最終沒有認識到工人階級在曆史上的改造和革命的作用。又如,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認為,不可能利用和平的方法過渡到新的社會。他們從維護農民的利益出發,力圖把對一切剝削形式的自發反抗變為革命的行動,以暴力推翻封建製度。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傳播推動了俄國社會革命。在他們的影響下,俄國出現了一大批革命家,他們與農奴製度和專製政體進行無情的鬥爭,並且準備了農民革命。但是,他們沒有認識到隻有資本主義和無產階級的發展才能為建立社會主義創造物質的前提和社會力量。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家進一步認為,用革命的手段改變社會關係、改造社會是在社會中建立理智,實行真正教育的必要條件。因此,他們以革命精神教育當時俄國的先進青年,號召他們投身到革命鬥爭中去。

再次,對宗教的態度不一樣。民主主義思想家對宗教的態度大多比較曖昧。例如,托爾斯泰一方麵對當時俄國的正教進行尖銳的批判,認為它是專製製度的支柱;另一方麵,他認為,宗教是人類生活的精神支柱。他崇尚一種充滿博愛的宗教。因此,他始終認為宗教教育有巨大的作用。又如,烏申斯基認為,宗教是由人的精神需要而產生的曆史現象。他因此受到了教會的迫害。但是,他仍然是個東正教信徒,基督教是他道德思想的基礎和重要內容。

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家是宗教的徹底反對者。例如,赫爾岑與唯心主義進行了激烈的鬥爭,他無情地揭露了教會是沙皇政府的幫凶,堅信“科學與宗教的聯合是不可能的”。他明確反對在教育中灌輸宗教。又如,別林斯基是個無神論者。他激烈反對正教教會和一切宗教信仰,指出教會是不平等的捍衛者,人們彼此間友好的敵人和壓迫者。他斷言,俄國美好的未來必須建立在理性和正義的基礎上。再如,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都是無神論者。他們堅決反對宗教,指出教會是壓迫勞動人民的維護者,主張把反對宗教與反對剝削製度的革命鬥爭聯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