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別林斯基的革命民主主義教育思想
維薩裏昂·格裏戈裏耶維奇·別林斯基(Bиссарион Григоръевич Белинский,1811—1848)是19世紀俄國文學批評家、革命民主主義者和教育家。他出生於一個醫生的家庭,是第一個平民出身的革命民主主義知識分子。他從小生活在不良的環境之中。在家庭裏,他的父親和母親關係不好。學校裏則充斥著死讀書、不務實際和體罰的氣氛。但是,他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善於思考問題。因此,在中學時代,就被同學們戲稱為“哲學家”。17歲時,他擔任了平茲中學的俄文教師。
1829年,別林斯基就讀於莫斯科大學語文學係。因為在悲劇《德米特裏·卡裏寧》中對農奴製與教會的儀式有過激之詞而被逐出大學。之後,他開始從事文學和編輯的活動。1847年,他到過德國和法國,認識到資本主義製度的罪惡,揭露資本主義國家勞動者被殘酷剝削的情景。
長期惡劣的物質、精神生活和繁重的編輯工作影響了他的健康。1848年,別林斯基不幸去世,年僅37歲。
別林斯基除了從事社會活動和文學創作外,對教育問題也有濃厚的興趣,是革命民主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僅為俄羅斯教育思想和教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還開辟了俄羅斯教育的新路徑。
—、政治和哲學觀點
別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與其政治和哲學觀是密切相關的。列寧曾經認為,別林斯基是俄國社會民主政治的先驅者之一。
別林斯基的政治思想發展經過了一條複雜的道路,他的一生貫穿著一種探索真理,與醜惡現象做堅決鬥爭的精神。他生活在俄國農奴製改革來臨之前,經曆了農奴社會的動搖,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逐步形成的過程。在19世紀30年代,別林斯基認為,可以通過普及教育實現公平合理的社會製度。到了40年代,他成為一名空想社會主義者。他揭露了當時的社會製度是以不平等、專製、欺壓人民為基礎的,反對壓迫人民的反動勢力,提出要從根本上改造社會製度。但是,他與西歐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不同。他從人道主義和啟蒙主義最終轉向了革命民主主義,認為沒有人民革命而試圖通過和平途徑建立社會主義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別林斯基的社會政治觀與哲學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他的世界觀也是從唯心主義走向唯物主義的。在1845年以後,別林斯基徹底擺脫了唯心主義的影響,產生了唯物辯證法思想。他激烈反對正教教會和一切宗教信仰,指出了教會和當時社會製度之間的依賴關係,指出教會是不平等的捍衛者,權力的奉承者,人們彼此間友好的敵人和壓迫者。他斷言,俄國美好的未來不能依賴神秘主義、苦行主義和虔信主義,它必須建立在理性和正義的基礎上。
愛國主義精神是別林斯基頑強鬥爭的動力。他非常熱愛祖國和人民,對俄羅斯及其人民的美好未來充滿憧憬。他說:“我們羨慕我們的子孫和曾孫們,他們一定能在1940年看見俄羅斯領導文明世界,給科學和藝術製定法則,並接受全體進步人類的虔誠的敬禮……”[2]但是,他並不是一個沙文主義者,他把對自己祖國的熱愛與對其他民族的尊敬結合起來。他說,隻有在局部之中才能表現出全體,不屬於自己祖國的人,也就不屬於全人類。
二、對農奴製教育的批判
別林斯基對當時農奴製教育進行了尖銳的、全麵的批判。
首先,別林斯基批判了當時學校專製秩序,指出農奴製下的俄羅斯教育製度是人在發展道路上可怕的障礙。他反對官方提出教育必須符合“正教、專製與民族性”,並將之解釋為教育必須符合“信仰、忠誠與民族性”三位一體的觀點。
其次,別林斯基批判了沙皇政府對農民教育所持的愚民政策。他認為,人民對受教育有深切的渴望。俄羅斯不應當開展神秘主義、禁欲主義或虔信主義教育,她應當開展文明和人道主義教育,喚醒人類尊嚴的感情。他認為,俄羅斯大學隻對取得文憑有用,不能奠定科學教育的基礎。在他看來,學問與實際生活的結合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但是,普通教育又不能僅僅流於簡單的職業教育。他指出,農奴教育實行過早的職業專門化,是一種狹隘的實用主義和升官發財主義的教育。
再次,別林斯基批判了當時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中的弊端。他指出,無視兒童心理發展狀況,壓抑兒童天性是學校的通病。這種教育隻能培養出死氣沉沉、毫無活力的人。學校教科書粗製濫造,體現的是農奴製統治階級的道德標準。因此,他提出改善教科書與學校教學方法,並在改善語言與文學教學方麵進行了精心設計。
最後,別林斯基對當時的家庭教育製度進行了批判。在早期作品中,他揭露了貴族家庭中的教育由於農奴製度而產生的黑暗麵,對地主的愚昧無知發出了抗議。他描繪了當時農奴社會各階層中家庭教育的幾種不良情形:第一種是喂養教育。不學無術的父母,對兒童一味放任,兒童們沉溺於吃喝、吵鬧、叫囂、打架之中,對讀書不感興趣。而父母們以孩子小為理由對其放任自流,不關心孩子各方麵的教育。第二種是純粹講究外表的形式教育。這種教育的結果,造出一批徒有虛表的年輕人。他們在生活上裝出一副文雅、聰明和有教養的樣子,口裏講著一口流利的法語,可是寫出俄國話來卻是錯字連篇。第三種是中等社會階層中“裝成貴族的小市民階層的教育”。這一個階層的人羨慕上層階級,瞧不起下層階級。他們把貴族教育中從容不迫的精神與不傷大雅的嬉笑模仿成一種裝腔作勢和扭扭捏捏,把美妙的音調變成猴腔猴調。這種惡劣的教育使小市民階級學會裝腔作勢,令人又好笑,又好氣。
別林斯基意識到教育體製改革勢在必行,但是,教育改革必須遵循辯證法的規律,即教育體製改革既要革新舊教育體製,也不能完全脫離舊的教育體製。
三、論教育目的與作用
別林斯基反對當時廣泛流行的人的本性決定著他受教育的可能性的觀點。他認為,普通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從遺傳上看,“人是社會的存在”,“大自然創造了人,但發展人和形成人的是社會”。大自然毫不吝惜地賦予人們以才能和天稟,沒有天分和愚笨的人像生理上的缺陷一樣是極其稀少的。另外,人所屬的等級也不能成為限製人受教育和教養權利的根據。他認為,假如所有的人都能平等地受到正常的教育,那麽,天資不好的人數便有限到這樣小的程度:“真正天資不好的人就直接進古董店去了”。因此,社會應保證所有人能獲得那種目的在於發展他們的個人才能的平等的教育,所有的兒童應享受平等的和同樣的教育。
當時,官方的教育學把教育當作培養兒童將來履行各種等級職務的一種工具,甚至把教育僅僅看作一種對動物的養育。別林斯基明確反對這種教育。他說,最初的教育決不應當把孩子看成未來的官吏、詩人、匠師,而要把他看成一個人。他日後可能成為這種人,也可能成為那種人,但他總歸還是一個人。他指出,在任何活動範圍,在社會每一個階層,人的主要任務是做一個人。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全的人”。
別林斯基所說的“完全的人”包括以下一些品質:第一,完全的人是有人性的人。他認為,教育的工具和媒介應該是愛,而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性。所謂人性,是一個人精神上的共同要素的有機組成,這些要素對於任何一個人都是同樣必要的,不管他的國籍如何,他的聲望如何,他的地位如何,他的年歲如何,甚至他的所處環境條件如何,沒有這些要素,他就不成其為人。第二,完全的人是熱愛自己民族和人類的人。他認為,應該培養一個人的精神的共同要素,培養其對自己民族和人類的熱愛與尊敬。第三,完全的人是一個能為人類美好的社會製度而無畏鬥爭的人。他認為,理想的目的應該培養為沒有剝削和壓迫、爭取自由和人人平等的美好社會製度而鬥爭的無畏的戰士。第四,完全的人是有個性的人。他把個性看作人性的具體表現。重視個性是與當時俄國政治變革密切相關的,是別林斯基提倡個性自由在教育上的表現。
在如何培養“完全的人”的問題上,別林斯基提出了一些辯證的見解。
第一,認為兒童具有優良天性,社會上沒有生來就低能的人。別林斯基認為,一些兒童未能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是以下兩種原因造成的:一是惡劣的教育;二是他們走錯了自己的道路。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講,教育就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偉大任務就是去挖掘人心靈中美好的一麵,並充分發揮天賦才能。他認為,人的才能分創造才能和技術才能。後者是學習的結果,前者則是自然的結果。
第二,反對把教育機械地看成是成人對兒童灌注某種東西的過程。別林斯基指出,兒童並不是教育者手中的一個零件或玩具;每個兒童都有好的一麵,教育的藝術恰恰就在於發現、發展和形成這些優點。
第三,強調隻有在全民平等的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才能獲得全麵發展和正確的教育。別林斯基針對農奴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等級教育,反對上流社會成員在教育方麵的特權。他提出,人人都要享受正常的、平等的教育。
第四,提出教育應當適應兒童天性。別林斯基很重視教育中兒童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提出教育方法要適合兒童年齡特點。當然,這種年齡特點不是抽象的概念。每個兒童各有特色,在天性、理解力、性格、道德傾向上有所不同。教育隻有回到人個性和諧發展的軌道上,才能使個性漸趨完善。兒童的發展階段還包括他的意識發展狀況。兒童的意識力表現為想象力和幻想力。
第五,強調個人隻有與社會結合在一起,才能使個性發展真正完善。人的精神有兩個基本方麵:內在心靈生活及個體、個性範圍外的利益,這兩方麵互相貫穿才能達到和諧。別林斯基反對把兒童教育建立在家庭的利己主義上,認為教育應當鼓勵學生參加社會活動。因此,他號召進行公民教育。他堅信,社會教育的道路能使人過上像人一樣的生活。
第六,強**育中的人民性原則。別林斯基號召從小就以人民性教育兒童。因為人民性是智育、美育和德育最深厚的基礎,用人民性的精神來教育人,隻有通過聯係人民才能實現。
第七,指出人應該協調發展。別林斯基指出,體育、德育和智育三者是統一的。他說:“不要忽視任何一方麵的教育,既要對兒童講整潔,講外部的清潔,也要講高尚和莊嚴的舉止和待人接物的態度,但是要從一個總的源泉,從一個最高的源泉——不是從社會的職位或等級的假定的要求,而是從人這個稱號的崇高性;不是從關於禮貌的假定的概念,而是從人類尊嚴這樣的永久概念——來得出這一切教育的必要性的結論。”[3]例如,兒童體育的任務是保護兒童的健康,通過建立正確的生活方式、組織遊戲和體操等途徑發展他們的體力、靈巧和機警;但是,它還必須使兒童遵守個人和公共衛生規則,並且還要掌握自然科學方麵的知識等。因此,體育和智育、德育是密切聯係的。
四、論道德教育
別林斯基指出,教育是多方麵的,每一種教育都有自己的重要性。但是,道德教育是培養完全的人的最重要的方麵,因此把道德教育放到首位。他之所以如此重視德育,與他的教育目的有關。在教育完全的人的品格中,他特別注重訓練崇高理想——為人類幸福而鬥爭。相應地,在道德的目標上,他提出要使兒童擺脫奴性、胡作妄為等一切不良習氣,發展他們的正義感、人道精神等,培養愛祖國、愛人民、意誌堅定、勇於行動的人。
別林斯基指出,德育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他批判了當時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錯誤做法。首先,他批判了枯燥無味的道德說教。他認為,道德規則、格言、教訓隻能使兒童們苦悶,引起他們的憎惡,把他們塑造成迂腐、拘泥的偽君子,或議論風生不著邊際的人、偽善者。其次,他堅決反對采用有損人類尊嚴、輕蔑兒童人格的處罰,特別是體罰。再次,他批判了能引起兒童虛榮心的誇獎的方法。他反對把成功當成炫耀的工具,認為這種做法摧毀了兒童謙遜的感情,培養出他們愛麵子的感情,忽視了內在的美德。
對德育的方法和途徑,別林斯基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一)培養道德情感
別林斯基力圖把德育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他指出,情感在幼年兒童的心理生活中起著主要的作用。感情是先於知識的,誰沒有道德的感情,誰就不懂得道德。因此,道德教育必須首先從兒童的感情入手,而不是道德意識入手。在學齡初期,應該重視培養兒童對善事善行的好感和對壞人壞事的憎惡。
別林斯基把愛稱作“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父母與子女間建立緊密關係的基礎。其中,充分信任孩子是父母理**的首要條件,也是教育成功的保障。用理性的愛取得孩子信任的雙親,隻需用慈愛就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自己中意的人,完全不需用處罰。
友誼也是很重要的道德品質。真正的友誼是純樸而謙遜的感情,而不是出於自身目的和利益。別林斯基還認為,愛情對道德教育有正麵影響,可以把人從許多醜惡的事物中解救出來。當兒童的身體發育喚醒少年對性問題發生興趣時,應當給予適當的性知識教育,采用緘默或暗示的方法反而是有害的。
(二)樹立道德榜樣
別林斯基認為,道德教育如果隻限於理論說教是空洞的。道德教育不僅應該使兒童擺脫缺點與惡習,還應積極樹立完善的東西來取代醜惡的事物。榜樣在兒童的道德教育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剔除年幼兒童身邊的一切壞榜樣,為他們樹立良好的榜樣。
教師和家長每天與兒童接觸,要用自己的品行為兒童樹立榜樣,並用自己的生活實例來影響兒童。
此外,研究偉大人物的生活,也是一種有力的德育方法。別林斯基認為,偉大人物的生活經曆能使人心靈高尚,鼓舞人們活動。
(三)養成道德習慣
別林斯基認為,與其訓誡兒童,不如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道德教育的方法,重在培養道德習慣,使兒童習慣於良好的感情、嗜好與品行。兒童的年齡越小,養成習慣越重要。因此,對他們來說,主要是建立習慣,而不是過早地形成道德概念。
(四)培養道德意識
別林斯基認為,對年齡較大的兒童,道德教育不應該停留在培養對善行的熱愛上。兒童的理性正如感情一樣是應該得到發展的。因此,教師必須發展青年的道德意識,為人們指出正確的、善的道路。人的道德發展的階段決定於意識發展的水平。兒童意識發展的階段不同,教師應采用不同的道德教育方法。他特別強調應該從具體到抽象,用典型的、生活中鮮明的情景去影響兒童。教育者不要強製地對兒童灌輸許多道德概念,這些做法不僅效果很小,而且會造成善於以偽善道德言論來掩蓋不道德行為的人。
(五)發展道德意誌
別林斯基認為,道德教育的最後目標是受教育者能夠與不良行為做鬥爭。人們要捍衛自己的信念,與醜惡現象做鬥爭,需要克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難和障礙。因此,發展意誌和培養剛毅的性格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務。
(六)培養勞動習慣
別林斯基主張從小時候起,就要培養兒童勞動的習慣。因為隻有勞動才能使人幸福,使人的靈魂變得明朗、和諧、高尚,所以,培養勞動習慣是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麵。教師應該讓兒童每天在一定的時間內從事經常的、有係統的勞動。如果放棄了這一點,人們就會喪失許多美好的東西。
值得注意的是,別林斯基將德育和美育緊密地聯係了起來。他認為,美的感情是善心的基礎,也是道德的基礎,因此,從小就要培養兒童美的感情,重視音樂和詩歌這兩門藝術的作用。
別林斯基的道德觀是建立在他的民主主義思想基礎上的。他對當時道德教育中一些錯誤現象的批判切中時弊。他對道德教育的許多設想反映了俄羅斯人民要求人性解放和自由的強烈願望。當然,他的思想中曾經存在著抽象的人道主義傾向。在轉向革命民主主義立場後,他認識到人類尊嚴與人類的實踐活動有密切聯係,從而轉向強調革命的一麵。
由於沙皇對學校嚴厲的思想控製,別林斯基曾提出在學校中進行智育,把德育的任務交給父母。
五、論智育
(一)智育的地位
別林斯基首先肯定智育與德育存在密切的關係。他認為,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同一過程,兩者相輔相成。個人的精神發展以及全體人民的精神發展都有賴於智育。隻有在意識發展的基礎上真正的人道主義才可能形成。心地善良而頭腦不管用的人,帶給別人的隻有害處,沒有益處。因此,兒童早期形成的正確觀念將影響他一生的命運。
別林斯基尖銳地批評了當時學校智育上的落後現象。他指出,當時的學校教育不符合人民的要求。人民送兒童上學,不僅希望學校教給兒童知識,而且要教他們如何在生活中運用自己的知識。但是,當時的學校教育不僅在內容上遠遠落後於俄羅斯科學的發展,而且理論和實踐之間相互脫節。因此,必須改變學校教育的內容。
別林斯基非常重視係統的知識教育,認為要發展學生的全部智力,形成他的世界觀和自覺的信念。為此,學生不僅應掌握許多知識,同時要有完整的世界觀。他反對宗教教育,主張教育內容應反映祖國當代科學已達到的水平。
(二)教育內容
隨著當時科學的發展及其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學校教育中的古典主義教育傳統受到了挑戰,古典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爭論已經興起。別林斯基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呢?
首先,別林斯基承認古典主義具有巨大的教育意義。他指出,人文科學(本族語、文學、曆史)是最重要的學科,它們有助於德育和幫助人們“發展人性”。但是,他反對對古代語言的迷戀。他指出,兒童對古人如何生活雖然有興趣,但是,兒童更感興趣的是想知道天為什麽下雨,對他們來說,這比羅馬人穿著什麽衣服行走的問題有趣得多。
其次,自然科學對人的發展有重大現實意義。在早期著作中,別林斯基曾反對以功利主義的觀點看待科學。他指出,知識教育的目的就在於獲得知識,而不僅在於其功利價值。然而,他沒有把科學與生活分離開來,希望通過科學教育啟蒙群眾,提高人類生活水平。在後期,別林斯基轉向革命民主主義,提出用革命的方法改造社會。因此,他強調將科學訓練放在兒童發展的基礎上。科學教育必須形成人的信念。整個教育過程要能促進新生一代自覺信念的形成,這種信念是以深刻的科學知識為基礎的。同時,學生應領會科學的一般原則。他主張兒童遠離一切反科學的東西,站到唯物論立場上。因此,應該讓兒童從幼年起就研究周圍自然界,因為它能在最大的程度上給人們以有益的知識,而且,它最接近兒童,更能使兒童感興趣。
因此,教育內容必須包括有關於人、社會及自然的知識。關於人、社會的知識是本族語言、文學、曆史、拉丁及希臘文字。他主張,俄語和祖國文學應該是最重要的學科。關於自然的知識,則是算術、自然、物理。在晚年,他特別強調自然科學在教育上的重大作用。
別林斯基非常重視教科書的編寫。他對粗製濫造的教科書進行了無情的批判,認為它的危害不亞於鼠疫與霍亂。他主張將教科書與兒童讀物嚴格區分開來。他認為,教科書仿佛是科學的摘要,其作用是為了便於學生係統地學習,發展學生的悟性。教科書的內容應簡單、明確、精短,適合兒童的理解水平。例如,曆史教科書的表述要生動、優美、文雅、引人入勝,以影響兒童的道德發展。
別林斯基對學校教育的全部課程,特別是對曆史、文學所進行的批評,在學校青年、進步教師中產生了深刻影響,促進了19世紀中期俄國學校工作的改進。
(三)教學原則和方法
別林斯基提出了一些在教學中應該遵守的原則。
1.教育性原則
別林斯基認為,教學的任務不在於在兒童的頭腦裝滿許多雜亂無章的知識,而在於通過教學貫徹一定的思想,形成一定的信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將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
2.直觀性原則
別林斯基認為,人所固有的內心感覺是人類最高生活的基礎、本質、要素。抽象的智力概念是具有一定的能力與性質的腦器官活動的結果。他讚同感覺論的觀點,認為先有感覺,後有概念。兒童身上存在著這種感覺的發端,教育工作的主要關心對象就是使這種發端得到發揚。由此出發,他主張直觀教學應成為發展兒童的基礎,直觀教學是學習的最必需的和最有力的助手。
3.積極性原則
別林斯基反對一切教條式的教學,以及教師濫用學生機械的記憶、咬文嚼字、死背書本的教學法。他認為,學習與遊戲、消遣不同,它需要經過學生自己刻苦努力。因此,學生積極地學習是獲得良好學問不可缺少的條件。
4.量力性原則
別林斯基認為,教學應當根據兒童的興趣和年齡特征,與他們的理解水平相適應。7歲前應多注意體育和德育;7歲以後開始進行係統的知識教育。根據這一原則,教師在教學中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部分到全體,由分析到綜合。
5.係統性原則
別林斯基認為,表達事物時有係統,加上科學的表達方法,等於有學問的頭腦。隻有係統的知識,才是深刻的、牢固持久的。學校教育優於學生自修之處,就是學校中教師有係統地傳授知識往往比較深刻、持久。因此,他反對沒有係統的、模糊不清的、雜亂無章的知識,主張教學應該做到有係統、有秩序。同時,他還主張把教學的係統性與量力性結合起來。
6.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原則
別林斯基提倡科學成為勞動人民的財富和幫助人民擺脫壓迫的工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必須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他認為,實際知識是必需的,可是如果缺少哲學知識,那麽,這種知識如同哲學知識缺少實際知識和事實根據一樣,隻不過是虛妄的幻影而已。
根據這些原則,別林斯基具體論述了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例如,他非常重視發展兒童用正確和固定的觀念思考問題的能力。在前期,他主張從小關心兒童悟性和常識的發展,以預防幻想的片麵發展。當他轉向唯物論時,對自己在兒童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麵做了修正:首先主張發展幻想,強調用具體形象和生動的描述使兒童認識現實;其次,在感覺、悟性與理性中,把悟性提到首要位置。
別林斯基關於智育的某些主張不僅在當時有曆史進步意義,有的至今仍有現實意義。例如,他提倡德育與智育的統一;重視科學教育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主張培養明確、深刻的信念;提倡理論學習聯係現實生活;要求學習知識係統化;教育適應兒童發展水平;等等。
六、論女子教育與家庭教育
(一)女子教育
別林斯基對當時“毫無意義和被汙辱了的婦女教育”進行了批評。他指出,在農奴製家庭中,女子教育地位低下,女孩從幼年起,就被灌輸歪曲了的女子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觀點。他認為,女子應該獲得與男子同樣的教育權。
首先,女子“完全像男子一樣是一個人”,甚至婦女比男子具有更豐富的愛情與感情。為了保持婦女應有的人類尊嚴,不應把婦女禁錮在道德奴隸狀態中,婦女應與富於智慧和意識的男子一樣,廣泛參與一切生活。其次,婦女擔任著教育兒童的重要使命,它需要婦女有高度的文化。因此,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應該是平等的。
(二)家庭教育
別林斯基認為,一般人的教育任務,不僅應該由社會,而且也需要家庭和父母承擔起來。他對當時家庭教育的弊端進行了抨擊。
首先,別林斯基對當時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表示不滿。他說,父母往往以一種本能的和利己的愛去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人的愛與動物的愛不同,它應該是大自然中一種最高級的愛。因此,父母應該首先把兒童當作一個未來的人去愛,這種愛的基礎不是對自己的愛,而是對真理和人類的愛。
其次,別林斯基批判了家庭教育中的三種錯誤傾向:第一種是利己主義的教育。在這種教育影響下,兒童成長為不考慮社會利益的利己主義者。在這方麵,他崇尚古希臘教育,並把古希臘的教育跟這種家庭教育做對比,認為在古希臘,人是為社會而生的,由社會予以教育。因此,人就成了人,而不是庸人。第二種是對自己子女不進行教育,放任自由的現象。第三種是奴性教育。父母把子女變成了鸚鵡,一定要他們恭敬地重複成人所說過的和要求的。這種教育方式摧殘了兒童的精力、意誌、性格,使他們變成了尊敬的雕像,染上了奴隸式的狡猾、詭詐、拘謹、說謊、欺騙和圓滑等惡習。
別林斯基提出,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建立在成人和兒童相互信任、對兒童人格、尊嚴尊重的基礎上。成人應該發展兒童身上一切好的東西,幫助其個人的誌願趨向完美。他主張消滅家庭的專製,反對采取有損兒童人格的處罰,認為隻有父母和子女之間建立了正確的關係之後,才能避免教育中的所有這些缺點。
別林斯基的思想奠定了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教育發展的基礎,並對60年代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等,以及民主主義教育家烏申斯基的教育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
別林斯基在對農奴教育製度的批判中,提出了一些正確的教育主張。但應該看到,其政治和哲學思想的局限限製了他的教育思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