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二節 20世紀的政治潮流與教育

在20世紀,世界上出現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政治事件,經曆了各種尖銳複雜的政治動**。兩次規模空前的世界大戰,給人類曆史進程帶來了巨大影響。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人類曆史發展的新紀元。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社會製度的較量,全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集團的鬥爭,被壓迫民族反對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的抗爭,資本主義國家被剝削的勞動群眾爭取和平、民主與發展權利的運動,等等,構成了20世紀世界曆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麵,並深刻地影響著近一百年來世界教育思想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一、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與教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不僅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開創了爭取解放的先例,提供了豐富的鬥爭經驗,還使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從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變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開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的新時代。

十月革命勝利後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進行一係列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根本變革的同時,把文化革命特別是掃除文盲和實施平等的普及教育作為首批最重要的任務。1918年10月頒布的《統一勞動學校規程》,不僅為創建社會主義新學校勾畫了第一幅藍圖,而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宣告必須對舊學校進行根本改造,建立一種真正能夠接受全體兒童的民主的、平等的、普及的和統一的學校教育體製。列寧在1920年還強調指出,改造舊學校決不意味著要徹底拋棄舊學校,而是應當從這種學校裏吸取人類積累起來的一切有用東西,並將其作為創造真正的共產主義文化的基礎。

在蘇聯,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與社會主義學校教育體係的建立,許多教育家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教育原理於社會主義教育實踐的同時,致力於以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為指導的教育思想理論的研究和探討,構建了所謂蘇維埃教育學。這是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重要成果的組成部分。蘇聯這種教育思想理論的本質特征在於,它力圖揭示教育和教學的客觀規律,特別是探討社會主義社會教育的基本特點,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必須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服務,對人的全麵發展教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綜合技術教育等一係列重大的教育問題,做出了創造性的論述。這不僅為蘇聯製定本質上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和實施一係列教育改革提供了教育理論依據,而且在世界教育思想發展史上開創了新的篇章。

蘇聯國民教育製度鮮明的人民性、民主性和社會主義方向性,各級學校教育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所取得的驚人成就,無不令世人矚目。蘇聯許多傑出的教育活動家和理論家在研究社會主義教育和創建與發展蘇維埃教育學中所提出的一係列教育思想理論,受到世界教育界的重視,並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歐和亞洲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是20世紀繼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後的另一重大事件。盡管這些國家在傳統和具體社會經濟條件方麵都存在很大差異,但都進行了一係列政治的和社會的根本變革。作為社會大變革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些國家的國民教育製度以及教育教學思想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特別是對舊製度遺留下來的極端反民主的教育製度進行了改革,對各種反動的教育思想理論(包括法西斯主義教育)開展了廣泛的批判,強調以社會主義理論和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革新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盡管其中有些國家於20世紀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發生了重大轉折,但作為20世紀世界曆史進程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所建立的民主教育製度,在教育的意識形態、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學思想等方麵所進行的許多具有先進性和科學性的研究與論述,對豐富和促進20世紀下半期世界教育思想理論的繁榮和發展,無疑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和發展,是20世紀世界曆史發展中的一股強大的政治潮流,它有力地推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主義國家在教育思想理論和實踐方麵的研究探索及其成就,對20世紀世界教育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西方國家的民主運動與教育

近一百年來,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運動和社會改革,是20世紀世界教育發展和演進的另一重要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削弱了世界資本主義體係,激化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內外矛盾,引發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係列革命運動。1918年,德國爆發了以無產階級為主力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德國君主專製統治,成立了資產階級專政的魏瑪共和國。1919年7月頒布的《魏瑪憲法》規定了一些實質上有利於資產階級的公民權利和自由。在教育方麵,把建立統一學校、實現教育的統一性、擴大教師在學校工作中的參與等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這體現了一定的民主教育思想,為魏瑪共和國時期所推行的某些教育民主化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據。在英國、法國、意大利、美國和日本等國,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20世紀20年代初,爆發過大規模的工人運動,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為爭取基本的民主權利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鬥爭。這些運動和鬥爭,有力地推動了各國社會和教育的改革,促進了民主主義思想包括教育民主化思想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20世紀20年代,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相對穩定時期,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得到了較快的恢複和發展。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階級也在所容許的範圍內,采取了若幹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並努力使資產階級民主製度走向完善。在這種形勢下,為了適應工業發展對提高勞動者文化水平和培養資產階級所需人才的需要,為了調整社會階級關係,為了維護和發展資本主義製度,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在進行某些社會改革的同時,也對教育理論和實踐給予了較大的關注,甚至對教育懷有極大的抱負。一些教育家不僅對教育與社會的關係等問題開展了熱烈的討論,而且進行了大量有關教育革新的實踐和實驗。正是在這種基礎上,各種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在歐美一時極為活躍,如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的西歐新教育思潮和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潮在這時流傳極為廣泛。這些教育思潮,實際上都是力圖借助教育重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社會,為適應新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的需要而探求教育良策。應該說,從整體上看,這一時期的西方教育思想是充滿抱負的,是樂觀主義的。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基於對當時資本主義世界(主要是美國)及其教育的考察和分析,力圖說明教育與民主主義之間的關係,並期望通過改革教育來改良社會,完善民主製度,使個人得到自由發展。盡管杜威所理想的民主主義,本質上是希圖調和個人與社會的衝突,維護美國資本主義製度,但他對舊時不民主的教育的許多批評,仍是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的,因而受到了全世界的民主主義教育家的重視,並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反映了20世紀20年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主要傾向。

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猛烈衝擊了資本主義製度,使歐美各國在政治上也陷於危機。各國資產階級政府為擺脫危機紛紛采取不同的對策和措施。英、美等國則力圖通過對資本主義製度的某些弊端的修補來緩和矛盾和危機,挽救資本主義製度。與此相適應,一些教育家也對20世紀20年代的教育進行了反思。他們之中有些人強調傳統教育的優越性,主張通過所謂“新傳統教育”來解決教育危機和社會危機;另一些人則立足於強化教育對改造社會的功能,提出所謂“改造主義”的教育理論,期望通過這種教育來擺脫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困境。而在日本和德國,則由於軍國主義和納粹勢力乘機興起,建立法西斯專政,並企圖通過嚴厲打擊和鎮壓民主進步力量、發動侵略戰爭來擺脫危機。與此相應地便在日本和德國建立了一套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教育,使教育成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和侵略擴張的工具。

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和接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遭到了巨大的損失和破壞,其廣大人民更是深受其害。第二次世界大戰雖以法西斯的滅亡而告終,但給人類曆史帶來了一次空前的浩劫。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大大鼓舞了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反法西斯戰爭的碩果而建立的聯合國及其憲章,不僅在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國際合作的事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戰後世界各國的社會和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47年提出討論的《世界人權宣言》,根據《聯合國憲章》的精神,也對教育權利做了明確闡述,其中第二十六條寫道:“人人皆有受教育之權。教育應屬免費,至少初級及基本教育應然。初級教育應屬強迫性質。技術與職業教育應廣為設立。高等教育應予人人平等機會,以成績為準。”“教育之目標在於充分發展人格,加強對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父母對其子女所應受之教育,有優先抉擇之權。”[7]當然,教育權利之真正充分實現,取決於一個國家人人都能享受到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權利的條件。但《世界人權宣言》明確地將受教育的權利視為一種人權,並對其進行了基本的認定,這對推動各國教育的民主化,無疑具有積極意義。值得注意的是,為推動各國教育民主化的進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於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了《取締教育歧視公約》(Convention Against Discrimination in Education),並得到77個國家的批準。這項公約責成成員國製定促進機會均等和平等待遇的教育政策。在必要時,國家應通過立法以確保教育機構在接受學生方麵及在學生待遇方麵,不存在任何歧視。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廣大人民對受教育權利的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加快了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但與此同時,各種新的社會矛盾又急劇尖銳起來。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各國的工人運動,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美國和法國的反越戰運動、大學生運動等,風起雲湧。這些運動迫使各國資產階級政府采取了一些社會改革措施,包括完善資產階級民主製度,並提出了一些教育改革計劃。

盡管戰後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改革計劃存在許多差異,但都基於經濟的和政治的需要,突出了兩種基本的教育觀念:一種是所謂的自由教育觀,強**育機會均等和人的自由發展;另一種是所謂的教育的經濟主義,強**育是人力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工具。就前一種教育觀念來說,幾乎各國都許諾擴大教育製度的民主化,不僅在原法西斯專政的日本、德國、意大利掀起了教育民主化改革的浪潮,而且在英、美、法等國,也把教育民主化作為戰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這些國家,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隨著社會民主運動的發展,消除教育上的種族、階級、性別歧視,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一直成為社會的熱點之一。“教育是一項人權”“教育麵前人人平等”等口號滿天飛。各國政府也頒布了一些教育法案,力圖通過某些教育改革措施來促進教育民主化的進展。

但是,隨著教育實踐的發展,人們對教育民主化的觀念也在深化和擴展,所謂“教育機會均等”的含義也在更新。“入學機會”“教育成就”“教育收益率”“教育參與”等新概念的提出,引發了對教育民主化問題的熱烈討論,並涉及一些有關的教育改革措施。

例如,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初期,就將教育民主化視為大眾教育,視為每個人在各級學校的入學和所有教育資金的使用上都有均等的機會。然而,到20世紀60年代,魁北克的一個調查委員會在總結其教育改革的基礎上卻依據教育民主化原則,提出了以下三項主要目標。

使每個人都受到符合其不同需要的高質量教育,不論其信仰、社會出身、文化程度、社會環境、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和智力水平。

使每個人都可以在最適合其能力、愛好和興趣的範圍內繼續學習,達到盡可能高的水平,因而可以利用有助於他得到充分發展的一切因素。

使所有的青年為社會生活做好準備。同時盡可能地為成年人提供進修機會。[8]

在美國,1972年曾發表科爾曼及其合作者的研究報告:《論教育機會均等》。該報告認為,兒童所處的環境差別,尤其來自他們家庭方麵的差別,對個人的教育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兒童在發展中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是他們學業得以成功的首要因素。這種觀點顯然否定或忽視了由於教育不平等所造成兒童學業成功上的差別,因而受到眾多批評。不過,由科爾曼報告引起的一些探討也引發了一種觀點,即認為,實際上,在美國社會裏隻有努力解決各社群之間在社會、經濟和心理上的差別,“機會均等”、教育民主化的問題才會有意義。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起,教育一直是美國社會最受關心的問題,一則因為在“冷戰”中教育被視為美國霸權主義的衛士和根本,二則因為在20世紀60年代教育被視為社會改革的動力。而從1970年起,教育係統麵臨著更為尖銳的各種問題,以至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國家教育優異委員會發表了題為《國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

其實,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發展,都類似上述美國的情況,深受國際鬥爭、國內民族民主運動以及社會改革所驅動。而且,許多教育問題一直處於探索和爭論之中。

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與教育

20世紀,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世界各大洲的民族解放運動洶湧澎湃、**迭起並獲得偉大勝利的時代。

大致說來,20世紀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三次**。

(一)第一次**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戰爭給被壓迫民族和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受到嚴重的打擊,力量被削弱,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政治覺悟得到提高,特別是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給予世界人民以啟示和鼓舞,因而在全世界許多地區都掀起了20世紀首次民族解放運動的**。

在亞洲,1919年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也是中華民族民主革命的重大轉折點。五四運動以後,馬列主義在中國迅速傳播,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從此,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進行了長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便逐漸高漲。1919年至1922年,印度人民不斷地向英國殖民當局舉行罷工、罷市、示威遊行以至武裝起義等各種抗爭。後來,雖在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影響下,印度這一時期的獨立運動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但畢竟進一步喚起了民眾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意識。

在非洲,埃及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正式淪為英帝國主義的保護國,實際上處於英國的軍事管製之下。因此,埃及人民和許多進步人士從1918年開始即不斷開展各種鬥爭要求實現埃及的完全獨立。在埃及人民的堅持鬥爭下,1922年3月英國被迫承認埃及為獨立的主權國家。利比亞和索馬裏人民的反意、反英鬥爭也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直持續到戰後。南非人民抗議英國殖民當局的種族歧視鬥爭更是風起雲湧。

在拉美,阿根廷、巴西、尼加拉瓜、古巴等國的工農群眾和激進人士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至20世紀20年代,掀起了抗擊英、美等外國勢力的掠奪和控製或反對本國專製統治的鬥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許多國家或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盡管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取得根本性的勝利,但它首次在廣大的範圍給殖民主義以沉重的打擊,標誌著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新覺醒。

隨著這次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在一些國家也掀起了一次民族教育運動,主張維護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反對殖民主義的文化教育侵略,要求給廣大人民提供民族教育。例如,在印度,即在民族教育思想的推動下,提出了抵製殖民當局控製的官辦學校,廣泛建立民族學校,普及初等教育等要求,迫使殖民政府對學校教育進行了某些調整和改革,從而使民族教育得到一定的發展。埃及於1922年獲得獨立後,即在憲法中強調要努力實行一種堅定的和自由的教育政策,竭盡全力維護埃及的民族性,幫助每一個埃及人養成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尊嚴感。在拉丁美洲,由於受到歐美體製的影響,一些國家則試圖推行歐美的教育模式,對教育進行所謂實證主義的改革,擴大學校教育的機會,發展人民民族主義精神。

(二)第二次**

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激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一些帝國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及其帶來的社會動**,加強了對殖民地的統治和掠奪。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的軍國主義政權不僅強化其對內的法西斯主義統治,還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戰爭道路。廣大殖民地和被侵略國家的人民日益陷入新的水深火熱之中,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急劇尖銳,從而又引起了一次世界性的民族解放運動**。

在亞洲,由於日本帝國主義於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後,肆無忌憚地不斷對中國擴大武力侵略,激起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抗日情緒,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救亡運動。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全麵侵華,從而引發了中國全民的抗日戰爭。在印度,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英殖民者加強了對印度的掠奪,迫使工農群眾奮起反抗。從1930年起,在甘地和國大黨的推動下,開展了第二次大規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雖然這次運動終因無力堅持而於1934年宣布停止,但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仍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美洲,受到經濟危機嚴重打擊的古巴人民於20世紀30年代初掀起了反對獨裁政府及其支持者美帝國主義的鬥爭。1933年9月,建立了以醫學教授格勞·聖馬丁為總統的新政府。該政府代表古巴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推行了許多社會改良措施,包括改革大、中學校和師範教育。但美國一直想方設法繼續控製和幹涉古巴,迫使古巴人民的解放鬥爭持續不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如巴西、智利、阿根廷等,隨著帝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國家對拉美地區的爭奪的加劇,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更加深受各種控製、滲透和掠奪之苦,從而迫使這些國家的人民廣泛開展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20世紀30年代一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又一次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和侵略擴張,也觸發了國內的民主改革。正是在這種基礎上,這些國家的民族民主教育亦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例如,印度在這一時期開始推行所謂的“基礎教育”運動,就是一場新的民族教育運動。它要求建立適合印度國情的學校,重視農村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印度人民的民族氣概等。

(三)第三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歐亞一係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殖民主義勢力的嚴重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力量的發展,迅速地促進了世界民族民主運動的空前高漲,並逐漸形成為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的第三次**。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東南亞各國幾乎都是歐美列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又受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這些國家的工農群眾和民主進步人士在抗擊日軍中浴血奮戰,對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在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接著又向新、老殖民主義者進行了謀求獨立的民族解放鬥爭。例如,菲律賓在抗擊日軍之後,1945年9月又掀起了反對美國占領軍的鬥爭,最後迫使美國允諾菲律賓獨立。印度尼西亞在日本投降後立即宣告獨立,成立共和國,接著又抗擊了荷蘭對印度尼西亞發動的兩次殖民戰爭,並獲得勝利,才真正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印度、緬甸、馬來西亞都在日本投降後,又為掙脫英國殖民者的控製而鬥爭,而越南、柬埔寨則進行了多年的抗法戰爭,並都先後獲得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的民族民主運動更是不斷高漲。戰後初期,民族獨立運動主要在北非,如1952年埃及爆發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1953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國,1957年加納獲得獨立,翌年幾內亞繼而獨立。到20世紀60年代,整個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進入**。至1968年,先後有30多個國家贏得獨立。

在拉丁美洲,繼古巴革命和多米尼加的反美愛國鬥爭之後,各國的民族民主運動也蓬勃發展,大批殖民地和附屬國紛紛掙脫帝國主義的統治、控製和威脅,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從1962年至1981年,僅加勒比地區就有12個殖民地先後獲得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拉地區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波瀾壯闊,並先後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使殖民主義土崩瓦解。隨後,第三世界的崛起,大大地改變了國際的政治麵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許多新的民族獨立國家的誕生和發展,不僅使亞非拉地區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使全世界的教育狀況逐漸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特別是推動了教育民族化、民主化、現代化的觀念和理論在全球的研討和實踐。

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掙脫殖民主義的統治。各國獲得獨立後,在教育上的首要任務則是要改變和消除殖民教育及其惡果,使教育真正地民族化。這不僅要求根本變革獨立前的殖民教育體係,而且要從根本上樹立民族教育的意識和觀念,以便不斷發展適合本國國情的教育,並使教育設施和課程計劃民族化。這種情況在阿拉伯國家表現得尤為突出。20世紀50年代泛阿拉伯主義誕生後,使教育阿拉伯化,幾乎成為五六十年代阿拉伯各國教育改革的基本特點。

教育的民主化,是各國民族民主運動的另一重要目標。對長期深受殖民主義和專製主義統治的民族獨立國家來說,如何加快掃除文盲、發展普及教育、擴大受教育機會、逐漸實現教育領域的民主改革,是一項既迫切又艱巨的任務。尤其是在那些經濟和文化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教育民主化的問題更為突出。因此,在這些國家,掃盲、基礎教育、農村教育、成人教育、女子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往往優先受到重視。

教育的現代化,也是所有擺脫殖民統治的民族獨立國家的重要目標。由於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各異,因而對教育現代化進程的要求也自然不同。但是,幾乎所有戰後獲得獨立的國家首先都麵臨著發展經濟的重大課題。而要加快經濟發展,則必須實現工業化,並進而借助新科技使農業現代化。但這一切都有賴於發展現代教育,培養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的各種人才。因此,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把教育看成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手段,把教育發展計劃和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結合起來。有些經濟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還把教育的現代化與社會的現代化密切聯係起來考慮。

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以及大批民族獨立國家的誕生及其在教育方麵的改革和發展,顯然也是推進世界教育理論和實踐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